文档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陈友冰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 就是使用单音节字, 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 由词再组成句, 由句再组成文。因此, 对中国文学来说, 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 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 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 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 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 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 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 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 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论文作诗, 首先要“性别宫商, 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 多不全了此处, 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 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 周颙的《四声切韵》, 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 诸如“四声”、“八病”等。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 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 约句准篇”, 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 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 使律诗完全定型。从此以后, 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律诗定型后, 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 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 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 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 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 明代的前后七子, 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 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 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 不讲对仗, 也不拘平仄。虽要求押韵, 但并不严格。近体诗又称律诗, 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 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律诗根据句数和字数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律诗、排律和绝句。律诗八句,如每句五字称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称七言律诗。排律又叫长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时达一、二百句。排律一般是五言, 很少有七言。绝句又称截句, 即截取律诗的一半, 为四句。每句五字称五绝,每句七字称七绝。无论是律诗、排律或绝句,都必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其中平仄最为重要。 1 、平仄这在律诗作法中最为重要。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古汉语有四个声调, 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属于“平”, 上声、去声和入声皆属于“仄”。平声平坦, 仄声短促, 有高低变化。所谓“平声平调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低回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样, 平仄交错, 就可以使声音发生多样变化, 听起来波澜起伏, 铿锵悦耳。汉字一字一音, 有几个字就有几个音节。但在律诗中一般都是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或音组, 所以又称之为双音节。由于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 每句的字数都是奇数, 所以又总有一个单音节。这样: 五言诗每句就有三个节奏, 两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 七言诗就有四个节奏,三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是“平”是“仄”即按音节的划分在一句中交错使用。另外律诗在结构上每两句相配, 称为一联。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律诗的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 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 出句的最后一字则可平可仄。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的叫“对”, 平仄相同的叫“粘”律诗对“粘”和“对”要求很严,该“对”不“对”,该“粘”不“粘”, 就叫“失对”、“失粘”, 是作律诗的大忌( 如故意“失对”、“失粘”,叫“拗体”, 是律诗另一种作法, 在下面的“拗救之美”中专论)。平仄在律诗中使用的规律是: 在一句之中交错使用, 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 在上下联之间则相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上句“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