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易县——乾坤聚秀山水尊贤重义文化易县的历史沿革严格的说,易县的建置历史沿革应该是从隋代开始。因为隋之前没有易州、易县之说。但是易县又有一个地域的概念,易水河两岸人类居住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为了易县历史的完整性,隋之前的历史是不能忽略的。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将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 8000 年以前,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尽管我们这里有很多三皇五帝时期的民间传说,但作为历史沿革民间传说是不能作为依据的。从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关于易水流域人类活动的记载是《易经》中关于有易氏部落和商先世王亥之间的纠葛。这一事件的发生正处在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所以易县的历史沿革也要从夏朝开始。易县的隋前史从夏朝到隋朝建立,其间 2651 年,几经朝代更迭。朝代顺序依次为:夏—商—周(西周、东周) —秦—汉—三载:“帝泄元年辛未(前1729 )帝即位。十二年(前 1717 )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前 1713 )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这里所记载的就是中国商人的鼻祖王亥来易水有易氏部落经商的故事。《易经》大壮篇、旅篇也记载:王亥“丧羊于易、丧牛于易”。屈原《天问》载:“有狄不宁”,其中的有狄即有易,从此有易氏退出了史书的记载。根据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考证,殷族(商)部落起源于易水流域,与北方不远处的山顶洞人有着某种文化上和人种上的关系。殷人的远祖王亥曾活动于邻近“有易”的今日易水流域一带。考古发现证实,在今日易水流域之易州(河北易县),曾经发现了殷族遗存,证明了殷族之一部,直到铜器时代,还定居在那里。西周西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武王十一年(前 1066 年),封召公于燕,易县地属燕。召公姬奭,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旦之同父异母弟。他曾佐周武王灭商, 被封于北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北燕,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燕国最早定都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燕国自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东周(春秋战国) ——前7 世纪时,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结果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今易县)以躲避山戎的侵扰。燕庄公时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避免亡国的厄运。燕昭王元年(前 311 年) ,将春秋晚期营建的武阳邑扩建为燕下都,筑黄金台,招天下之才。兴办冶铁、铸钱、兵器、骨器等手工业作坊区,生产大型陶器、 2 成组编钟、列鼎、壶等。秦王政二十年(前 227 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饯别于易水之上。同年, 秦王翦伐燕,大破燕师于易水之西。秦王政二十三年(前 224 年) ,在燕下都武阳城置武阳县,隶属广阳郡;始在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一里百家,十里为亭, 十亭为乡。秦——秦国统一天下(前 221 年) 。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易地隶属于上谷郡。汉——汉高祖元年(前206 年), 在武阳城东南置固安县。汉文帝后元三年(前 161 年),于武阳城东南二里置故安县。汉建安十一年(206 年),曹操伐乌桓还至易水上,代郡乌桓单于等皆来贺。晋——晋泰始元年(265 年), 范阳王改故安县为固安县。晋永安元年(304 年),幽州都督王浚入邺还至易水。晋建兴二年(314 年),石勒引兵袭蓟(幽州都督王浚)至易水。南北朝(北朝) ——北齐天宝七年( 556 年),固安县省入南营州昌黎郡。易县的隋后史自隋朝以后才有易州和易县的建置,虽经朝代变更,但易州和易县的名称一直沿袭下来。隋后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为: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现代,这段历史有 1431 年。隋——隋开皇元年( 581 )置易州,因境内易水得名,十六年设易县。唐——唐开元二十三年( 735 )析设五回县。宋(辽、金)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981 )涞水县并入。辽复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 析置定兴县。这段历史,易县曾先后属宋、辽、金统治。元——元初省县入州,至元三年( 1266 )复置。明——明洪武初入州。清——清雍正十一年(1733) 升直隶州。中华民国—— 1913 年2月易州降为易县。1940 年7月析置龙华县。1942 年 2 月与定兴、涞水组成定易涞联合县。 1946 年4月12 日恢复原建制龙华,定易涞县撤销。建国后—— 1958 年10 月定兴县和涞水县镇场、白涧、大河南三镇并入。 1961 年5月恢复定兴县。 1962 年1月恢复涞水县。附2 :易县历史大事记易县历史大事记(夏——中华民国) 夏 3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有易氏(部落)定居于易水沿岸(今易县地) ,以畜牧业为生。商王亥驾牛至有易经商,被有易杀死。其子上甲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