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民族文化保护的丽江实践与启示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民族文化中不仅包涵了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
丽江的民族文化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的积淀,它既融合了周边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性。纳西民族最引以自豪的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至今还流传使用的东巴文字还有1700多个,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最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丽江在多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化腐朽为传奇,使民族文化成为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精心构筑起了纳西人民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和经验,给人以许多启示。
一、政府重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构建了理想平台
丽江人既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又有清醒的文化自觉。通过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本质,让民族文化爆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难以拒绝的诱惑力,赢得了让人艳羡的收益。2013年,,。
(一)制定发展政策。丽江坚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2002年,着手编制《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同时组建了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和管理公司,把原来的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调整充实为政府的工作部门,逐步形成了一种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管理模式。2006年1月1日,《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颁布,东巴文化研究展示机构同时建立,开始着手抢救整理翻译东巴经典,展示和宣传东巴文化,组织开展东巴文化学术研究。法规的颁布,为纳西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机构的成立,为落实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长达100卷的《东巴译注全集》已经全部出齐。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约68万字的《东巴教通论》出版。东巴文献古籍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工艺、传统服饰、节庆习俗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文化名人回落古城项目得到了实施,形成了一批方国瑜故居、和志刚书斋、东巴纸坊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示范窗口。
(二)完善基础设施。丽江政府不遗余力不断加大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文化建设项目。现在,各村、社区、村(居)民小组的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单是丽江市古城区,十年来,。实施了木府修善,古城内丽江军分区、武警丽江支队整体搬迁,黑龙潭公园扩建,玉河广场修建,三线入地,铺设五花彩石路面,排污及绿化、亮化工程等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丽江古城内外环境的原生态面貌逐步得到恢复。到2007年,共投入古城保护经费20多亿元,完成了丽江古城民居、院落的传统民居修复工作,实施了走进纳西人家暨民族文化特色街等项目,成立了丽江文化研究会、丽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