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龙源期刊网
样板戏的时代感
作者:丁丽润
来源:《文艺生活 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对于样板戏的经典大加赞赏,对于老艺术家的创作精神颇为感叹。在文革时期
艺术贫瘠的时代背景下,样板戏的产生是对戏曲艺术的肯定。八大样板戏的成功创造,聚集了 众多艺术家的心血,也是当下的艺术成就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使是当初如此辉煌的成就,可伴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更多的是喜欢轻松、愉悦的 形式。样板戏不再被现如今的年轻人熟知。
关键词:样板戏;政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312( 2018)11-0165-Ol
在现当代的文艺思潮中,文化大革命这十年的艺术特点是较为突出的,出现了八出样板 戏。如《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不得不说,这几出戏聚集 了当时最优秀的演员、导演、编剧、作曲,更有大批的艺术家参与创作。从专业角度讲,样板 戏突破了传统老戏的禁锢,为京剧开辟一条发展的新道路。以当时文化大革命时代背景,样板 戏作为为政治服务的艺术作品,堪称完美。也许在当下来讲,一切为政治服务的艺术都不再纯 粹,但在那个时代,样板戏成功了。不知是当时那个文化艺术很贫瘠的时代成就了样板戏,还 是样板戏的本身在当下的社会也是同样受到热捧呢?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样板戏所营造的大都是革命人的光辉伟大形象,劳苦大众的奋力反抗,无产阶级的团结一 致。这些鲜明的主题都非常契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分化十分明朗,为了 宣扬正面人物,突出英雄形象,江青还就此总结出了 “三突出的理论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 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大肆的宣 传作用和政治话语权的权威下,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