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兵团给了我新生活.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兵团给了我新生活.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6/7/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兵团给了我新生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兵团给了我新生活所有见过尤良英的人,都觉得她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女性。与人交谈时, 操着一口略带川味儿的普通话, 眼神里透出坚毅, 即便谈到心痛处, 也决不流泪。前不久,在一次打药时崴伤了脚踝,她只能拄着双拐。连续几天,记者跟随尤良英从一师十三团到和田地区皮山县采访时,她从不让人搀扶。这个坚强的女人,在兵团扎根已经 24 年。 24年, 一个柔弱无助的女人, 是如何克服困难, 白手起家, 创造致富奇迹? 24年, 一个屡遭挫折的女人, 又是如何敢想敢干, 成为连队致富带头人? 让我们听一听一师十三团“金牌职工”、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尤良英的故事。留下来,扎下根重庆市潼南县永康乡, 尤良英的老家, 在她的记忆中就两个字: 贫穷。 1970 年, 尤良英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多少喜悦, 她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这是一个在贫困泥沼中挣扎的家。 12 岁那年, 在一个父亲去世不久后的夜晚, 借口赶集, 母亲离开了姊妹几人。她搂着弟弟, 流干了眼泪, 挑起了抚养弟弟的担子, 靠给邻居割草、干活换口饭吃。 21 岁那年,走投无路的尤良英投靠在兵团团场工作的姐姐尤良芳。来到一师十三团十一连的那一刻, 她再次陷入了痛苦: 这里怎么也和老家一样穷?一间低矮潮湿的土坯房, 几捆树枝垫成的床, 半截汽油桶做的火炉, 成了尤良英在兵团最初的家。刚来的那个冬天,尤良英和丈夫靠缝麻袋、卸油渣、清棉花地过活。为了省钱, 夫妻俩连盐都舍不得买。听说一师十团能捞盐, 丈夫袁华明骑着自行车跟着其他职工就去了, 一口气捞了 130 公斤盐。当时的塔里木河岸,道路极其难走,袁华明的自行车被压坏了,只能推着往回走。“把盐巴倒掉一些,车轻了走得快。”同行的人劝袁华明。可他不舍得。就这样,袁华明推着自行车,夜里 3 点才回到家。“老婆,我回来了。”推开门,袁华明就累瘫在地上。尤良英把丈夫拽到床上, 发现丈夫的手上、脚上全是血泡。她嚎啕大哭。“这些盐,够我们吃三年。”袁华明摸摸尤良英的头。“穷可以,但不能认命。”尤良英想。 1991 年, 到兵团不到一年, 尤良英向连队提出要承包土地。连队党支部非常支持尤良英包地,分给她了 28 亩地。不懂管理技术, 尤良英有空就往老职工家跑, 向老职工学。人勤地不懒。当年,她的棉田单产籽棉 280 公斤,净挣了 1000 元钱。虽是种棉花的“生瓜蛋子”,尤良英和丈夫却一炮而红。为了让尤良英尽快致富,一有学****观摩机会,团场和连队就让尤良英参加。在兵团淘到“第一桶金” 1998 年, 兵团实行新一轮土地承包制度改革, 团场推行生产资料费用自理, 以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团场出钱、职工种地、负盈不负亏”的问题。当时,连队领导鼓励尤良英大胆承包土地。 2000 年, 尤良英决定和职工合伙在十三团五连承包棉田。当时, 她只有2 万元钱,向亲戚朋友借钱时,不少人说:“你真是傻子!包地又辛苦风险又大,要是亏了,你去跳塔里木河? ”“如果亏了, 大不了从头来。”尤良英铁了心, 顾不得亲戚的“忠告”。虽说是与人合伙, 但农机、管理、雇劳力都是尤良英负责。因为尤良英用心管理,棉花长势很好,本以为会大丰收,但 8 月长达半个月的高温,使棉花出现脱铃、中空症状。这时, 连队技术员来了, 给她支招: 打叶面肥保顶桃。她买来叶面肥,连打 15 天。“这个傻子,棉花都不行了,还往里面扔钱,只会亏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