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村淘宝在林州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民工创业园蓬勃兴起,不仅使农民增收致富,更带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热。 2016 年2月1日, 农历腊月二十三, 北方小年。河南省林州市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林州市是河南省县级市,“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 红旗渠精神发源地。临近除夕, 各家各户正热热闹闹地置办年货, 准备过年。以往, 村里的百姓购置年货至少要到几里之外的镇上集市, 如果是电视机等“大件”, 还要到县城去。村里交通不方便, 去一次往往要起个大早, 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如今,“走两步到村里网购去, 俺们也赶赶时髦。”横水镇赵村村民赵军说。小年这一天上午, 他到赵村“村淘”店铺, 网购了一些家电, 价值几万元。走进村淘店铺,面积 30 多平方米的屋子内,硕大的电子屏幕挂在房间中央, 四五台电脑同时下单, 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样品, 大到家用电器,小到化妆品、零食,供村民挑选,场面十分火爆。“村淘”是“农村淘宝店”的简称, 起始于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后提出的“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战略。通过“村淘”,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给农村带来的红利。农产品“卖出去” 2月3 日,林州市东岗镇万宝山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工作人员手持“东岗核桃”正在与北京一大客户做线上互动并顺利下单、发货, 把林州的农产品卖到首都的春节市场。东岗镇的核桃皮薄仁满, 肉质细腻, 口感香甜, 且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在当地久负盛名。 2015 年全镇核桃种植面积达 4 万余亩, 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应运而生的林州市万宝山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 农户”的绿色种植模式, 统一管理与干果回收, 保障东岗核桃的品质。顺应时代发展,“互联网+”把极富地方特色的东岗核桃、花椒、小米等农副产品的销售推向了“电商”平台, 据万宝山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网络销售的侯晓珍说,进入腊月以后,每天出货都在 30 多件。通过村淘, 农民可以更方便地把生产的农产品卖出去。想出售产品的村民可以通知村级服务站要出售产品的数量、价格、品质等。随后, 村级服务站工作人员将为村民免费拍照、放到网上发售。如果有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服务站还帮助农民代卖,收款后交给农民。网上可以代买、代卖的项目很多:从农耕物资、家电、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到文具用品,服务站都可以帮农民代买。而林州本地出产的核桃、花椒、粉条、小米、药材等农副产品、工艺产品都可以委托服务站代卖, 方便了农民,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人才“留下来”随着春节的结束, 各地迎来最后一波农民工返程高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逆流而动,选择留守家乡。“村淘”的发展, 使农村这片电商“蓝海”,涌现出更多的青年淘宝人。横水镇的村淘合伙人张宁, 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与村上的大多数青年人一样,他中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卖过手机,当过超市收银员。“一直是漂泊在外。”张宁说。都市生活深刻的不安定感, 让张宁决定返乡。此时, 正好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与林州市携手, 支持农村淘宝项目, 帮助宣传政策、选址、招募合伙人,张宁便决定应聘。开业约一个月, 张宁比在城里生活体会到了更多获得感。他上午 8点开店, 陆续有人过来看货、询价, 中午刚要喘口气吃饭, 忙完了农活的村民路过时又要来转转, 下午菜鸟物流将快件送到站点后, 他又骑上车家家户户送货。忙完回到店里,已是半夜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