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摄影曝光及用光讲解
第一页,课件共27页
第一章:曝光中的基本概念
照度:被摄物体所处的光照环境。照度与光源强度和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系。对应入射光。
亮度:物体在光源条件下反射出的光的明暗程度。亮度与光源强度和物体本身的反光率有关。对应反射光。
反光率:反光率为0是理想中的黑色,反光率为100%是理想中的白色。浅色物体反光率很高,深色很低。(注意,亮度是以白色和黑色为极的量,物体为红色表示反射红光,为白色表示反射全部的色光,为黑色表示吸收全部的光线,不反射。不同颜色的物体可能具有同样的亮度。)
曝光量:光照强度x光照时间。EV值。曝光组合。
光比:被摄物体受光面亮度与阴影面亮度的比值。
宽容度:感光元件所允许的最大的光比
第二页,课件共27页
第二章:控制曝光的几个因素光圈
光圈:通过改变近光口的直径控制到达感光材料的光线的强度。
光圈系数:光圈系数越小,口径开得越大,到达感光材料的光线越强。(光圈系数)>。相邻两级光圈之间的曝光量为两倍关系。
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大光圈小景深,小光圈大景深。(光圈大时,聚焦线与聚焦线之间的距离快速拉大,导致聚焦清晰的范围非常狭小。反之亦然)
第三页,课件共27页
快门
快门:控制曝光中曝光时间长短的因素
快门速度:通常显示的1、2、125都是表示的分母。数值越大,速度越大。相邻两档快门之间为两倍曝光量
第四页,课件共27页
感光度
感光度ISO:感光材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感光度表示:50、100、200、400、、、整档相邻感光度之间的关系为两倍
感光度对曝光量的影响:用一个EV值,不同感光度的感光介质所得出的被摄物体的亮度是不一样的。
感光度对画面质量的影响:感光度越高画面越粗糙,感光度越低画面越精细
感光材料:CCD或者CMOS
第五页,课件共27页
变焦
光圈系数:F=f/D,f为镜头焦距,D为光圈口径(解释为什么长焦镜头没有定焦镜头那样的大光圈,长焦镜头的最大光圈总是低于广角镜头)
微距拍摄:微距镜头随着放大率的增加,镜头实际通光量会相应地减少,即镜头的有效光圈缩小)
第六页,课件共27页
第三章:测光
:
(1)入射式测光表:测量被摄物体所处的光线环境,即物体的照度
(2)反射式测光表:测量被摄物体反射到相机方向的光线,即物体亮度。
PS反射式测光18%灰度问题:由于反射式测光一般将物体当做中灰度影调的物体来进行测光,当背景中存在大面积亮背景时,测光表自动降低亮度,造成曝光不足;当背景中存在大面积暗背景时,测光表自动提高亮度,造成曝光过度。所以,按照实际物体与中灰度物体的亮度差, 要进行适当的曝光补偿
第七页,课件共27页
(1)相机内测光系统
TTL测光:测量的光线与最终到达相机感光元件的光线是同样的强度(不需要添加滤镜的补偿系数)
旁轴测光:无法通过镜头进行取景和测光。光敏元件测光范围与镜头视角之间的视差,造成测光不精准。(测光系统无法观测到被过滤的光线,所以曝光时不要计算过滤镜的曝光补偿系数。
(2)手持式测光表
可用于闪光同步时测量闪光灯指数
第八页,课件共27页
(全局测光):大部分相机使用自动曝光的拍摄模式下会采取这种测光模式。绝大部分面积是同一同一光照环境下的中亮度物体,做着构图中深色和浅色在同一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想当时,使用平均测光将会得到比较准确的曝光值
:范围是镜头取景范围的中心偏下位置,测光范围大概相当于整个画面的60%-80%。主要针对拍摄主题在大反差背景下面地近景拍摄。
:测光中心店附近占总面积10%-20%的区域。适用于舞台演出。光比较大,深色与浅色物体在画面中的比例是1:10左右
:构图面积的1%-3%。适用于当要表现的主体物体与背景反差较大,而且主体在画面中面积非常小的时候使用。
:将画面分成若干区域,分别测量这些区域的亮度。
:先靠近被摄体,测出准确的曝光值之后,锁定曝光值,然后再退回到原构图画面
第九页,课件共27页
首先,确立画面中色调最暗和最亮的物体
然后,确立画面中的中间色调
:分析景物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亮度级别。亮度级别分为10个。从0到10为“全影调区”,从1到9为“有效区”,从2到8为“纹理区”
:曝光中的“控制”其实就是将被摄物体控制在有效的亮度范围之内。寻找订光点,确立画面中各处不同级别亮度之间的级别关系,选择接近这种亮度的级别作为18%灰度的亮度,也就是说,被选中的被摄物体可能本身并不是按照18%灰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