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基础知识
1 / 16
篆刻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
篆刻的基础知识
一、篆刻的起源 :
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 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周代,以青铜为主的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周玺大、小各种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阴文) 、朱文(阳文)两种。韵味苍厚、结构严谨,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 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 印文圆润苍劲、字体完美、秀丽、笔势挺拔,结构舒适奇特,耐人寻味,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灿烂兴盛, 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为 “缪篆”。汉印的印形、钮式等十分精美,而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形成的艺术
也一直被后代篆刻家们奉为典范。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曾说: “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
十六世纪 以后,金石学盛行, 有些书画家以花乳石代替坚涩难刻的硬质印石,大大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金石家。近代,中国篆刻艺术得到了发扬,名家林立,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二、印章的用途 :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那时,奴隶制社会急剧衰落,封建时代开始萌芽,社会处在动荡和复杂的勮时期。显示身份、地位的问题
十分突出,俗话说:“口说无凭”,印章即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物件,用以证明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基础知识
16 / 16
篆刻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
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他出现后与书法同步发展, 并与共法共依于汉字的发展,从而又与书法一起造就和发展了汉字艺术,并使书法国画产生了更具欣赏价值的感染力。它虽是文字,却抽象于画,但又不是画,在方寸之间给人们以无边辽阔的想象。
篆刻艺术熔书法,雕刻、绘画于一炉。与书画作品同居一席,有力的渲染了书画的艺术魅力。
现代篆刻更是作为书法与雕刻合成的艺术形象, 存在于中国文化艺术园林之中,以其高格调的艺术欣赏淡化了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名言、警句、吉语、肖形等印。除了书法、绘画艺术工作者外,一般人不用篆刻印章作往来印信。但由于它所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使它非凡地活跃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
三、印章的种类 :
1、周玺印:秦朝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不叫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唐武则天因觉得“玺” 、“死”同音,改称为“宝” 。
当时,印章大约有几寸见方, 小的只有几分, 印质有铜有玉, 印钮有坛、台、龙、虎等各形状。布局无拘无束,气势雄健挺拔。
2、秦汉官印 :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统一的文字—— “秦篆”(即小篆)。
小篆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又名为白文印, 形成也与前有所不同, 正方形官印,四周多用“田”形框,长方形官印(低级官吏)则采用“日”形边框。文字生动,线条均匀
协调、顾盼有情。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繁盛时期,汉印多不采用边框,虽以小篆为主,但结体方中带圆,章法严谨稳重,明朗、朴实、整体大方。
3、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官印一律用朱文,印钤盖于纸帛上,以篆
体细朱文将笔画曲折、叠绕,使印面铺得平满整齐。
宋代官印接近唐,但至金、元时期则用“九叠篆” ,入印。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 ,印面尺寸变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正规官是正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其印为长方形,叫“关防” 。
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4、姓名印:也叫“私章”,使用范围广泛, 日常应用及书画作品上常见。
(1)只刻姓的,(2)名后加印,(3)加“ 之印”,(4) 印信。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基础知识
3 / 16
篆刻基础知识
.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基础知识
16 / 16
篆刻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
5、闲文印 :又名“闲章”,最初的闲章多为吉祥之物,自诗文名句入印后,书画家即把它钤在作品上公开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