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靖边县第六中学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总第 课时 上课时间: 主编人: 审核人: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
23《核舟记》导学案
【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4.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引
明朝奇巧人王叔远曾刻桃核为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谁想过,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雕刻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不难看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章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