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药膏方的制备和应用
一、概 述
二、临床应用
三、膏方 制备
四、现实状况与发展
关键内容
一、膏方 认识
何谓膏方
膏方又称膏滋,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辩证论治为基础, 利用中药、滋补品或食品等依法熬制而成 膏类制剂。中药膏方渊源悠久, 从传统 认知和临床经验角度来看, 膏方是一个含有高级营养滋补和诊疗预防综合作用 中医传统剂型。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 基础上, 依据人 不一样体质、不一样临床表现而确立不一样处方, 经浓煎后掺入一些辅料而制成 一个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 处方中药品尽可能选择道地药材, 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 只有经过精细加工 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膏方起源及发展
膏方历史悠久, 起于汉唐, 在《皇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膏剂 记载。到了明清, 膏方 应用更为广泛和成熟,但一直只是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家才能享受 佳品。到了近现代, 尤其是在江浙沪一带, 膏方发展 更为普及, 每年入冬, 很多民众到中医院进行冬令进补, 其中膏方是最关键 内容。
膏方历史悠久, 起于汉唐, 在《皇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膏剂 记载, 如马膏, 关键供外用,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 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 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部分“煎”已与现代膏方大致一致, 如苏子煎, 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宋朝膏逐步替换煎, 基础沿袭唐代风格, 用途日趋广泛, 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 琼玉膏, 沿用至今, 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 习惯也流传下来, 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 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 作用。
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 表现为膏方 命名正规、制作规范, 膏专指滋补类方剂, 煎指水煎剂; 数量大大增加, 临床利用愈加广泛。
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 组成多简单, 流传至今 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 “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 宫廷中亦广泛使用, 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 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 甚至更多, 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 并强调辨证而施, 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 尤以上海为甚。
近代膏方
近代, 膏方续有发展, 历史悠久 中药店, 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等都有自制膏滋药, 如首乌延寿膏、八仙长寿膏、葆春膏、参鹿补膏等, 制合方法, 皆有其独特之长, 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在中国外都享受一定 声誉。其中固元膏最为坊间常见。
很多著名中医教授, 都有配制和应用膏滋防治疾病 经验体会, 如秦伯末老, 在利用膏方上卓有成效。蒲辅周老中医, 在调理慢性病时, 喜用膏丸缓图, 临床治验甚多。近代名家丁甘仁亦擅长以膏论治, 颇具影响。
1、膏方均系依据患者不一样 体质特点和不一样症状、体征, 不一样 理化结果而组方, 充足表现辩证论治和因人、因时制宜 个体化诊疗标准, 而且一人一方, 针对性强。
2、膏方以扶正为主, 祛邪为辅, 经过调补脏腑 虚损和阴阳气血 不足, 人体阴平阳秘, 气血调畅, 从而达成补中寓治, 治中寓补 目 。
3、每料膏方能够连续服用一至两个月, 与汤剂相比, 省略了天天煎煮 步骤。依据各人需要, 可合适添加糖、蜜或甜味剂调味, 口感怡人。膏方体积小, 携带和服用均比汤剂方便, 适合现代人 生活习惯。
膏方 特点
膏方 分类
依据膏方中是否含有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 可将其分为素膏和荤膏;
依据制作过程是否加入蜂蜜或糖等辅料将膏方分为清膏和蜜膏, 中药煎煮浓缩后直接收膏者为清膏, 收膏时加入蜂蜜称为蜜膏, 加糖称为糖膏
按作用可分为滋补性膏方和诊疗性膏方
膏方 组成
:通常需辩证施治, 依据个人情况而不一样, 一人一方。
2细料药即指珍贵药材, 使用时要注意煎、炖、研粉等方法 选择。参茸、虫草可炖汁后冲入膏方, 也可研粉拌入膏剂。
动物: 羚羊角、鹿茸、海龙、海马、珍珠、紫河车、蛤蚧、熊胆等
植物: 西红花、三七、冬虫夏草、人参、红参、西洋参等
3药食两用 补益药: 黑芝麻、核桃仁、桂圆等
4胶类药, 首先供制作过程中收膏成型用, 其次含有滋补作用, 如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肺, 鹿角胶可温肾助阳、生精补髓、活血散结等;
5、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