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docx

格式:docx   大小:4,54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916581885 2021/11/28 文件大小:4.4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
LT
《王阳明哲学》蔡仁厚
一、关于本书
二、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1、"致良知"
2、"知行合一”
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
三、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王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
2、王学的后三变——同质的发展与完成
四、阳明学的基本义旨
1、良知之天理
2、致良知与逆觉体征
五、知行合一
六、良知与知识
七、功夫指点的意义


八、四句教与天泉证道
九、心即理的义蕴与境界
十、阳明的亲民哲学及事功
1、"薄厚"与"同体"合一的亲民哲学
2、在家国天下事中"知行合一"的事功
十一、阳明的人格与风格
1、大丈夫气概
2、坚定毅力和喜欢进取的“狂者胸次”
3、敬畏与洒落的和谐统一
结语
一、关于本书
作者蔡仁厚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师承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 年。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蔡仁厚先生对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有极深厚地研究。
王阳明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王曾)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
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本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
二、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我们首先介绍王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 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
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刚开始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先从"格物"着手,即著名的"阳明格竹",要注意 他的格竹不是研究竹子(如观察竹子形状、 生长特征、剖开竹子),而是通过格竹来探究万物之理,当然不得其法。所以王阳明更相信陆九渊的心学,并发展出完整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在这个阶段教人"存天理,去人欲",所谓天理就是本心、真我,所谓人欲就是私欲****气,假我,已渐渐地向良知之说靠拢了。
(2)致良知
王阳明在五十岁前五年间,平诸寇,擒宸濠,在军旅中讲学不辍,属于学问和事业的鼎盛时期。但在四十九岁时,因遭奸佞忌恨,生死一发,益信良知之学可以忘患难出生死。在五十岁之际,便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为口诀,成立讲学宗旨。
什么是"致良知"呢?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 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用三点可以详细地阐述这一点。
一是收敛与发散圆融为一:这一阶段,王阳明已克服主客体分裂对立之境,达到"默不假坐, 心不待澄"的境界,即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哪怕他在打仗,面见皇上,他的心永远是定 的,并不需要成天的静坐了。
二是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我们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的,称为"和"。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只要找到其中关键的平衡点,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
【案例】
王阳明的一个学生,他的孩子生病了。非常焦虑,痛苦得坐卧不宁。这时候王阳明就告诉他说,孩子生病了,父母觉得很难过,这是人之常情,符合天理。但是如果这个痛苦过分了,当你已经痛苦到六神无主的时候,就说明你的私意太多。这其实就过了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和”了。
三是知与行合二为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着致良知达到了最高境界。
【案例】
有人说我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惯性地对父母大吼大叫,与兄弟斤斤计较。这就不是真知,也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真知,就是你知道孝顺父母,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