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用圆柱体体积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LT
2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3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4
5
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6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6÷2)2×6+×(6÷2)2×13
=×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6÷2)2×7+×(6÷2)2×12
=×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6÷2)2×8+×(6÷2)2×11
=×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7
×(6÷2)2×9+×(6÷2)2×10
=×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8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6÷2)2×10=(毫升)。
2.输液100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9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