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园林物离体快速繁殖
第一页,课件共28页
污染
污染:是指在组培过程中,由于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在培养容器内孳生大量的菌斑,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污染的原因与控制:
原因:(1)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消毒不彻底;(2)外植体灭菌时不彻底,有菌残存在细胞组织中;(3)操作时人为因素带入;(4)环境不清洁;(5)超净工作区域污染。
控制:器具灭菌;外植体;接种操作;环境条件;超净工作台。
第二页,课件共28页
材料死亡
材料死亡的原因:外植体灭菌过度;污染;培养基不适宜或配置有问题;培养条件恶化。
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减轻或者避免植物材料的死亡?
(1)选用比较温和的灭菌剂,降低药剂浓度,缩短消毒时间,选用其他部位,最好在生长季节取芽。
(2)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严格按规程进行操作。
(3)认真配制各种激素、母液、培养基,选用盐含量较低的培养基,也可试用1/2或1/4培养基,并调整各种激素额配比和用量,在培养基中适当添加抗生素、活性炭及必需的有机营养。
(4)改善培养环境,及时转移和分瓶。
(5)加强组培苗的过渡管理。
第三页,课件共28页
玻璃化
玻璃化现象:玻璃化是试管苗的一种生理失调症状,当植物材料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出现半透明状和水渍状。
第四页,课件共28页
玻璃化的影响是瓶内的小苗过度生长,但有用的苗很少。各种不同的花卉品种,玻璃化发生频率各不相同。在情人草中较少见;香石竹中则较普遍。据报道,已经从温度、光照、激素种类和浓度、琼脂用量、酸碱度、糖浓度、碳氮比、青霉素、乙烯等方面,对香石竹玻璃化苗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玻璃化苗是在芽分化启动后的生长过程中,由碳水化合物、氮代谢、和水分状态等发生生理性异常所引起,它由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产生玻璃化的主要原因是:激素浓度;温度;湿度;培养基的硬度;光照时间;培养基成分。
减少玻璃化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降低培养基的水位;减少培养基中的含氮化合物的用量;增加光照强度;调整培养温度;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提高培养基的硬度等措施。
第五页,课件共28页
褐化
褐化:褐化是指在组培过程中,由培养材料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培养材料也随之慢慢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第六页,课件共28页
褐化的发生是由外植体中的酚类化合物与多酚氧化酶作用被氧化形成褐色的醌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在络氨酸酶的作用下,与外植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聚合,进一步引起其他酶系统失活,导致组织代谢紊乱,生长受阻,最终逐渐死亡。引起褐变的原因包括外植体本身、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的影响。
(1)种类品种
(2)材料的年龄和大小
(3)光照
(4)取材时间和部位
(5)温度
此外,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方式等对褐化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针对以上褐化的原因,在生产上我们该如何来减轻褐化现象?
第七页,课件共28页
为了防止外植体的褐变,需要选取酚类化合物含量较低的实验材料,选择无机盐含量较低,不加肌醇的培养基,并在较弱的光线或黑暗的条件中进行培养。  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是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抗氧化剂有抗坏血酸(VC)、柠檬酸、半胱氨酸、二硫苏糖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可用抗氧化剂溶液预先处理外植体,或者在抗氧化剂溶液中切割和剥离外植体。必要时还可以将几种抗氧化剂结合使用。也可以将抗氧化剂加入到培养基中。~1%的活性炭,吸附对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褐色醌类物质。应当注意的是:活性炭也能吸附培养基中的激素类物质,影响茎尖的分化和生长,因此在使用活性炭的场合,需要适当提高培养基中激素的浓度。还有一种办法是不断地(每隔1~2d)将培养物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以摆脱老培养基中褐色物质的不利影响。在使用液体培养基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相当有效。
第八页,课件共28页
黄化
黄化:是指在组培过程中由于培养基的成分、环境、激素、碳水化合物等 各种因素引起的幼苗整株失绿,全部或部分叶片黄化、斑驳。这一现象在植物组培中比较常见,特别在部分木本花卉中较为多见。
第九页,课件共28页
引起黄化的原因:是培养基中的Fe的含量不足;各矿物质营养不均衡;培养环境通气不良,瓶内乙烯含量升高;激素配比失当;糖用量不足或长时间不转移糖已耗尽;pH变化过大;培养温度不适;光照不足等。
解决方法是,首先在配制母液和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中,要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准确,还要认真细致地核对每项称量的每一环节;及时转接培养物;使用透气的封口膜以改善瓶内通气状况;适当调节pH、激素配比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