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内 容 提 要
一 概念
二 发病机制
三 临床表现
四 试验室检验
五 物理学检验
六 诊疗
七 判别诊疗
八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九 处理步骤
十 诊疗
一、 概 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发 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纪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关键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亲密接触等路径传输。关键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 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EV71感染引发, 致死原因关键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中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发 手足口病暴发, 1998年台湾地域发生EV71感染引发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手足口病流行无显著 地域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多见。该病流行期间, 可发生幼稚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我院手足口病住院情况:
1例, 16例, 12例, 1例, 共30例, 其中重型 6例, 危重型1例, 死亡1例。发病年纪95%在3岁以下。
二、发病机制
通常认为, 病毒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 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或淋巴组织中增殖, 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 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第一次病毒血症。随即, 病毒经血液循环侵入带有病毒受体 靶组织, 如网状内皮组织、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大量繁殖, 并再次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最终病毒可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器官, 如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肺、肝、脾等处, 在这些部位深入繁殖并引发病变。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 多为2-10天, 平均3-5天。
(一)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 发烧,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 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经典, 如: 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皮疹关键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四不特征。不像水痘、麻疹、猩红热和风疹。早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因为口腔溃疡疼痛, 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 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 周围有红晕, 关键位于舌及两颊部, 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 班丘疹或疱疹, 皮疹不痒,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 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 内有混浊液体, 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 如黄豆大小不等, 通常无疼痛及痒感, 愈合后不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