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第一页,课件共22页
答案 ①呼应标题。“掬水月在手”呼应标题中
“夜月”二字,而“弄花香满衣”则呼应“春山”。
②从结构上看,该句承上启下。“掬水”句承首联
“夜”,“弄花”句承首联“春”;下启颈联,乃
流连不舍之因。③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
人情物态面面俱到,既见山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
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
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有两件,却
足以以少胜多。④“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
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
写出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然为
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⑤精于炼
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
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答出三点是4分,答
出两点得2分,答出一点得1分)
第二页,课件共22页
,完成(1)~(2)题。(6分)
从军行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
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
要分析。(2分)
第三页,课件共22页
答案 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
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
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
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
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
烘托将士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
美;王诗不直接抒发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
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
深沉感人。
第四页,课件共22页
,完成(1)~(2)题。(6分)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
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
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
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第五页,课件共22页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
略加分析。(3分)
答案 ①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
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
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
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
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
解的?(3分)
答案 ①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
②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
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第六页,课件共22页
,完成(1)~(2)题。(8分)
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鱼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的情感变
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夜如何”“试卷”“孤
篷”“依旧”等具体词语进行分析。(4分)
答案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
刻画诗人既抱希望又疑虑不安的心态。“孤”字
暗示出风狂雨骤的夜晚江面上惟一的船只,以及
第七页,课件共22页
舟上坚韧独立的灵魂。“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
限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每词1分,共4分)(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什么人生
哲理?请结合具体诗句品味分析。(4分)
答案 手法:①借景抒情,②对比。(答对一个即
可,但要联系具体诗句分析)(2分)
寄寓哲理:①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
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
可遏制。②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
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
界,享受胜利的乐趣。③包含着人与世界的对抗
以及对天人合一的安宁喜悦。(答对一点即可)
第八页,课件共22页
,完成(1)~(2)题。(8分)
苏幕遮·草
(宋)梅尧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