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置
定 义
针刺伤
是指一个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多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 意外伤害, 造成皮肤深部 足以使受伤者出血 皮肤损伤。
据估量医务人员大约有:
2-40%暴露于HBV
3-10%暴露于HCV
-%暴露于HIV
污染 针头或锐器伤致感染性疾病
传输 几率:
HBV -%
HCV - %
HIV -%
护生在学校就缺乏职业防护知识 学习,
在临床实习中缺乏职业安全 教育与指导,
又因为实践经验少、以及技术上 生疏,使其锐器伤发生 危险性大大增加。
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降低职业性损伤 有效方法之一。
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
2
针刺伤的处理流程
3
针刺伤的危害
1
一、针刺伤 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输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人类免疫缺点病毒(HIV )
心理影响
产生焦虑、担心、消极、恐惧心理等。
少部分怀有侥幸心理。
被针头刺伤后
是否会感染HBV 等传染性疾病?
讨 论
针刺伤 危害风险相关原因通常包含:
刺伤相关原因: 刺伤 深度、器械 种类、 污染 血量、接触 路径等。
病人相关原因: 相关疾病阶段、血液中病毒 数量及浓度等。
护理人员相关原因: 全身健康情况、易感性、接触频率和时间、使用时 安全模式、接触后 快速自我防护等。
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微弱。
操作行为不规范。
护理人员短缺工作繁忙, 抢救应急状态。
医疗操作环境 影响。
护士针刺伤 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针刺伤 原因
针刺伤 预防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升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规范医疗废品 处理。
提供防护物质上 充足保障。
实施人性化管理,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建立健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