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丹毒护理查房专题宣讲
其临床特点是病起忽然, 恶寒壮热, 局部皮肤忽然变赤, 色如丹涂脂染, 焮热肿胀, 快速扩大, 边界清楚, 发无定处, 数日内可逐步痊愈。每多复发。
临床特点
本病发无定处, 好发于颜面、腿足。依据其发病部位 不一样名称各异, 如生于胸腹腰胯部者, 《外科大成》称内发丹毒; 发于头面部者, 《疡科心得集》称抱头火丹(图); 发于小腿足部者。《外科大成》名腿游风, 《疡医大全》称流火(图);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赤游丹毒。
病因病机
血分热毒
破损染毒
素体血分有热, 外受火毒, 热毒蕴结, 郁阻肌肤
肌肤破损,毒邪乘隙侵入
丹毒 发生
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经由皮肤或黏膜细小创口, 引发 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 急性炎症。
病因病机
1.临床表现多发于小腿及面部。新生儿丹毒, 常为游走性。发病前可有皮肤或黏膜破损、足癣等病史。
具体临床表现 。
2.试验室及其她辅助检验血常规检验提醒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 浆液性渗出液中细菌培养可发觉ß一链球菌生长。
诊断
发 局部虽红, 但中间隆起而色深, 四面较淡, 边界不清, 胀痛呈连续性, 化脓时跳痛, 大多可坏死、溃烂; 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 不会反复发作。
接触性皮炎 有过敏物接触史; 皮损以红肿、水泡、丘疹为主, 伴焮热、瘙痒, 但无疼痛; 通常无显著 全身症状。
类丹毒 多发于手部, 与职业相关, 来势慢, 范围小, 症状轻, 无显著全身症状。
瓜藤缠 好发于青年女性, 常绕胫而发, 分布于小腿伸侧, 皮肤色红漫肿, 疼痛或压痛, 常反复发作, 但皮下叩及结节。
鉴别诊断
治疗
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标准。发于头面者, 需兼散风清火; 发于胸腹腰胯者, 需兼清肝泻脾; 发于下肢者, 需兼利湿清热。
辨证论治
内治
外治
风热毒蕴证
肝脾湿火证
湿热毒蕴证
胎火蕴毒证
(1)卧床休息, 充足饮水, 抬高患肢。
(2)有肌肤破损者, 应立刻诊疗, 以免感染毒邪; 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 应根本治愈脚湿气, 以降低复发。
(3)已形成大腿风者, 每可用绷带缠缚, 宽紧适度; 亦可用医用弹力护套绷缚。
(4)戒除挖耳、挖鼻恶习。
预防与调护
发病急骤, 全身症状显著。
初起常有忽然发冷、恶寒、高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
继则局部皮肤见片状红疹, 快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 略高出皮肤, 边界清楚, 压之皮肤红色消退, 去除压力后反复出现红色, 若热重出现紫斑时, 则压之不褪色。患部表面担心光亮, 摸之灼手, 肿胀、触痛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