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5..胃脘痛辩证施护.ppt

格式:ppt   大小:273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5..胃脘痛辩证施护.ppt

上传人:350678539 2021/12/1 文件大小:2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5..胃脘痛辩证施护.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胃脘痛的辩证施护
脾胃肝病科 许珍珠
2016年5月
第一页,共16页。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第二页,共16页。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第三页,共16页。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二)胃脘胀满
(三)嗳气、反酸
(四)纳呆
第四页,共16页。
(一)胃脘疼痛
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煎炸之品,戒烟酒。
,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取穴:背腧穴。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第五页,共16页。
(二)胃脘胀满
、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进食过饱。
,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第六页,共16页。
(三)嗳气、反酸
、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
,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
,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
,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
,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取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第七页,共16页。
(四)纳呆
、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
(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第八页,共16页。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二)特色技术
第九页,共16页。

:温度保持在60~70℃,不宜过高,以免灼伤。


(耳穴埋豆)。


第十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