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语文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让学生爱上朗读感受语言魅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就小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
1.朗读时“多字、漏字”;
2.朗读时“唱读”;
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我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二、根据朗读弊病的成因,选择相应的改进方法。
我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可能存在的朗读弊病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一是端正学生朗读的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这四种措施我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现象呢?我针对造成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
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其二,读得少,不熟练。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