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艾灸法(新).ppt

格式:ppt   大小:450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艾灸法(新).ppt

上传人:350678539 2021/12/3 文件大小:4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艾灸法(新).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艾灸—扶补人体阳气第一方
中医养生-------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讲:“气盛形者寿,形盛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阳气若足千年寿,灸法升阳第一方。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第一页,共37页。
学****大纲
一、艾灸的定义
二、艾灸疗法的发展史
三、灸疗作用、机制(现代、古代)
四、制作方法
五、治疗器具
六、灸法的种类
七、艾灸的禁忌
八、艾灸注意事项
第二页,共37页。
九、灸后的反应
十、副作用
十一、最佳时间
十二、最佳灸量
十三、发展趋势
十四、治疗作用
第三页,共37页。
一、灸法的定义
灸,灼烧的意思。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第四页,共37页。
二、艾灸疗法的发展史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艾灸法的发明来源于北方。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第五页,共37页。
三、灸疗作用机制(古代)
(一)温经散寒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第六页,共37页。
(二)扶阳固脱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第七页,共37页。
(三)升阳举陷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第八页,共37页。
(四)拔毒泄热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第九页,共37页。
防病保健
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第十页,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