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2 页
雪 泥 鸿 爪
——管窥晚明江南士大夫的闲逸生活
最初开始了解张岱这个传奇般的明末才子是中学课文《湖心亭看雪》开始的,寥寥数笔的勾画,笔力之下已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一次秉烛夜游,隐约透出纸间是西子湖畔弥漫到水烟里的雅致、浪漫。也许是末世文人们的通病,无所寄取而畅情山水,其实也无可厚非,风景需要有灵性人来欣赏,我想所谓的西湖十景也就正是因这些人而生,也只是为这些人而存的吧。
于是便开始读张岱的《陶庵梦忆》,在这本书中张岱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凡是亲身所历并心有所感的,他都极尽所能地描摹他们的声色光影。在他笔下,无论是山川风物、亭台园林、人情百态、奇人异事、还是戏曲杂艺、工艺书画、茶食饮膳、花木竹石、甚至涉猎斗鸡、击技博戏,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秦淮河房》一文,便是极好的秦淮河节日风貌的素描:“船如烛龙火蜃, 屈曲连蜷,蟠委旋折,水火激射。舟中鏾钹星铙, 宴歌弦管, 腾腾如沸。士女凭栏轰笑, 声光凌乱, 耳目不能自主”,呈现出一派热闹的节日氛围,此外这喧嚣中却又带着几分温柔与奢靡(“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秦淮河素以六朝金粉的销金窟而闻名,百代之后的今天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真仿佛置身于这一夜沉醉的东风,桨声灯影里说不尽的繁华与旖旎。
不过,依然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繁华热闹的表象之下, 在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对前尘昔梦的留恋、追怀之情。待到人群散去,天地大静,唯余一人,对一轮明月,看“曲倦灯残,星星自散”(《秦淮河房》),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游离于纷纷扰扰的世外,独自追思着繁华落尽的悲凉余韵。正如李敬泽先生所言:“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一生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他并不仅仅爱繁华,每每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也只有张岱能发现热闹中的冷静和喧嚣中的眼泪。《二十四桥风月》作者描写一群下层妓女在冷寂的夜里倚门卖笑、徒倚巷口寂寞无聊的情状,又想到她们“夜分不得不去,受恶受笞,俱不可知矣”,此情此景仿佛寒夜中远方长路上一簇昏黄的灯火,读之心头油然而生的一股辛酸与苦楚,令人潸然泪下。另外在《扬州瘦马》一文中,作者如小说家一般详实地描写在扬州市侩低价收买贫女再转手高卖做妾的风俗,在文末作者写道“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如此惨无人道的买卖活动,在牙婆掮客看来竟习以为常如吃饭饮茶。作者不着一字,便将世态的炎凉与人性的丑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2 页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张岱的小品文又颇有“高级小资”的味道。他的生活是充满贵族文人情趣的:舞文弄墨、莳花弄草、松风听雪、春水煎茶,处处体现着晚明士子的风流,却又超越了一般的风花雪月而蕴含了无尽的人生哲理(尤其是结尾)。在《目莲戏》中作者写本家季叔排演目莲戏之事,台上戏子“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而台下观众“万余人齐声呐喊”,热闹的程度甚至使当地守官以为“海寇卒至”,其万人空巷摩肩接踵的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一曰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形答响,到底来那个能逃?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又说“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成佛作祖,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