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ppt

格式:ppt   大小:37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ppt

上传人:1557281760 2021/12/4 文件大小:3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
一、关于代词
能够指代其他的词或词组所表示事物的词。
1、代词的虚实问题
王力《汉语语法纲要》:“另有一类词,如‘我、你、他、这、那、这么、这么着’等等,它们本身并不能表示实物或德行行为,然而它们却能替代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途。由此看来,它们本身是虚词,而它们所代替的却是实词。我们把它们称为代词,代词可认为半虚词。”
语法作用
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是实词。
词汇意义
含义抽象,如“这”、“何”、“者”。是虚词。
2、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
古今都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古代还有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二、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语法作用上的差异
魏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如:
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此教我先威众耳。(《陈胜起义》)
“予、余”的关系
上古同为余母鱼部字,假借来记录同一第一人称代词 。《尚书》多用“予”,《左传》多用“余”。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侍坐》)
予欲左右有民!(《尚书·皋陶谟》)
曰:“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朕、台、卬”的消亡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邶风·匏有苦叶》)
2、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若、而、乃”语法作用的差异
“女(汝)、尔、若”可作主、宾、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作主语,但决不能作宾语。如: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聊斋·促织》)
现代汉语中继承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我”
“女”与“汝”的关系
“女”泥母鱼部,“汝”日母鱼部。都是假借来记录第二人称的。先借“女”,又借“汝”。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齐桓公伐楚》)
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句践灭吴》)
“而”与“乃”的关系
“而”日母之部,“乃”泥母之部。假借来记录同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故二字用法相同。
现代汉语中“你”的来源
《通雅》:“爾,又为尔。尔,又作你。俗书作你。”
大约唐代之后。“尔”增义符演变为“你”。
3、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
重复名词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
省略主语
使子路反见之,〔 〕至, 〔 〕则行矣。(《论语·微子》)
借用指示代词 彼、其、之
“彼、其、之”兼表第三人称时用法的差异
“彼”借用率不高,一般作主语。“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如: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李陵既生降,推其家声。(《报任安书》)
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
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
六朝时出现“伊”、“渠”:
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传》)
唐代“他”演变为第三人称代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词》)
五四时期刘半农造“她”。
4、古汉语人称复数表示法
古汉语人称代词无单复数之分,单数可表复数。如:
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加“侪、曹、属、辈、等”表人称复数。如:
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
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史记·黥布列传》)
现代汉语中“们”的产生
专表人称复数的词大约产生于唐宋时期。如:
他每都恃着口强。(《元曲·玉镜台》)
特遣我门来,你明日须早到。(宋戏曲《张协状元》)
你懑不敢领他,这件事干人命。(《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
5、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
尊称和谦称都是名词,但起的是代词的作用。
谦称代替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的作用。如:
尊称代替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的作用。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是臣之大荣也。(《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
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
足下事皆成。(《陈胜起义》)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