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嘉兴民风民俗.ppt

格式:ppt   大小:935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嘉兴民风民俗.ppt

上传人:1557281760 2021/12/4 文件大小:9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嘉兴民风民俗.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嘉兴民风民俗
嘉兴民风
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衣冠之物,焕然可观”。“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 “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这个机遇“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开宗立派,也是这种进取求新传统的延续。
嘉兴民间****俗与当自然地理条件和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的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些风俗****惯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约定俗成的。   嘉兴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生产****俗、生活****俗、礼仪****俗、岁时****俗、庙会****俗等几大类。由于嘉兴古代农业发达,稻作****俗和蚕桑****俗最为普遍且最具特色。
民俗
生活****俗
◇服 饰
旧时,有地方特色的服饰有: 大腰布拦   又称“作裙”,为旧时农村中年以上男人所喜穿,状似围裙,一般为土蓝布,亦有印花土蓝布做的,长达脚背。秋冬春咸宜,保暖性强。今已少见。 小围身   黑色土布做成,系于腰间,其带有穗。为郊区东北部农村妇女劳动时用。 肚兜   旧时郊区七星等乡,妇女夏天炎热时不着上衣,都戴肚兜。70年代后渐废。
芦席花土布
建国前后,平湖、海宁农村盛行家织土布服装。土布花纹似芦席,故称“芦席花”,有六七个品种之多。 老虎鞋   红绸缎做鞋面,鞋头上绣老虎,旧时小孩必穿,现已少见。   蒲鞋、钉鞋 蒲鞋,用蒲草和芦花编织成。钉鞋,用特制布鞋以桐油涂抹多次,干后面底皆硬,鞋底有铁钉,能防雨、防滑、防寒,建国前流行于农村。 包头巾   嘉兴、平湖、海盐等地农村妇女均惯用包头巾,旧时以蓝印花布为主,今以毛巾或丝织巾包头。   老人亡故时穿的衣服曰寿衣,都在死前准备。嘉兴风俗逢闰月的年份女儿多为母裁制寿衣。   蓝印花布为浙北流行、极具地方特色的衣着布料。
一日三餐。农村平时两餐米饭,早餐为粥,有的晚餐也吃粥。农忙时三餐吃饭,下午加一餐点心,有糕团、棕子等,有的吃午餐剩饭,谓“扒冷饭”。城市居民早餐吃粥或泡饭、油条大饼、豆浆、牛奶、面包、面条等。泡饭是隔夜的冷饭用开水泡或烧一烧,称泡饭粥,城乡皆食用。

民间菜肴烹调  60年代前,城乡炊具均为柴灶,一般为两眼灶,贫苦人家为“行灶”(单眼),大户人家四眼灶。烹调不甚讲究,大多菜肴在饭锅上蒸炖。60年代后,渐讲究家庭烹调,以烧、煽、炒、煎为主,口味偏甜。80年代后,城市液化气灶普及,家庭烹调愈益讲究,注重清炒,少用酱油。清炒多勾芡,有的几可与饭店莱馆媲美,农村受城市影响,从红烧转向清炒油煎,口味偏咸。常用调味品是菜油、猪油、盐、酱油、味精、姜、葱、蒜、黄酒、米醋、胡椒粉、桂皮、茴香、花椒等。旧时,嘉兴家常菜中,正月螺蛳、二月蚬子、腐乳肉、霉菜烧肉、笋烧咸肉、文武笋、鲈鱼炖蛋、炒虾仁、醉蟹等均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