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文档名称:

优化设计诗歌鉴赏.ppt

格式:ppt   大小:2,430KB   页数:4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优化设计诗歌鉴赏.ppt

上传人:2623466021 2021/12/4 文件大小:2.3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优化设计诗歌鉴赏.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优化设计诗歌鉴赏
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上阕: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 。(豪迈的生活)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谁记”,顿时引出一片无奈凄凉。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 。
我们需要知道(1)陆游:号放翁,南宋爱国词人。(浙江绍兴人)(2)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下阕:八尺扁舟,三扇低蓬(在江面独来独往,无拘无束)。镜湖这样的风景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皇帝赏赐呢?(我们可以猜测出感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不平。)
2021/6/18
2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首 颔 颈 尾
(1)朱熹:南宋思想家,江西婺源人。(“程朱理学”)
(2)①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书事:记事。书:书写、记录。
②劫成灰: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劫难)
2021/6/18
3
补充:
观书有感(一)
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后两联: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中不断地学****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2021/6/18
4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首:惆怅:人惆怅。(起句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杖藜:拐杖。去了又来,是因为心中有事。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颔:忆寻寻梅经历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颈:希望远人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花一样坚贞
不屈,像玉一样高洁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尾:沉吟:因为满腹心事。
“日落”“寒鸦”意象渲染出环境的冷寂、凄清。
“独自回”:内心孤寂落寞惆怅
2021/6/18
5
(1)参考: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先答出手法)。整首诗几乎没有涉及梅花的颜色和花香,而是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出梅花高洁的精神和品格。(加入对手法的分析)
两道题
(2)参考: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的心情(答出心情)。作者满腹心事,思念远方的朋友,他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以至在梅树下沉吟很久,直到日落才独自离开。(分析,即对相关诗句的翻译)(此为得分点)
2021/6/18
6
人物形象题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工,陿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136页
首联: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 。
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颈联: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尾联: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2021/6/18
7
问题解答:
,请简要分析。(5分)
  ,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1、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