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八个季羡林的故事ppt.ppt

格式:ppt   大小:66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八个季羡林的故事ppt.ppt

上传人:1557281760 2021/12/6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八个季羡林的故事ppt.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 要
本ppt讲述了8个季羡林的故事:;;;;;;;。
目 录
/12
“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 还整天考, 不是你考, 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中的一局部。
2003年, 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当删减〞, 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 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 今天不是圣人, 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时的“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点评:
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人,在漫长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中,谁又没有过对某一学科教师或者学校类似的抱怨和苦脑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人之常情〞。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可谓真性情也。
不得不说,季羡林在学术上的造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关系。也许季羡林的学问我们难以企及,可是季羡林的“真性情〞是否会让我们愧对自己呢?
这一年,德国的冬天格外的冷。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然后买最廉价的饭菜,单独坐读、一边咀嚼。
时间一长, 热心的厨师们就和这个名叫季羡林的年轻人成了好朋友。 这时,大家才知道季羡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得不避开用餐的顶峰,选择在没人的时候用最廉价的饭菜充饥。说这些话的时候,季羡林的脸上始终带着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厨师们听完之后,鼻子有些发酸,大家都被这个年轻人的坚韧打动了,纷纷出谋划策,让他在大学外找一些兼职来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他的经济压力了。
没想到季羡林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我兼职打工,确实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适一些,但是我的祖国如今贫弱异常,她需要的是我们这些学子更快更多地学到能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不去打工,只是我自己生活拮据,却能尽快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尽早回国尽力。〞
听了季羡林的话,大家都沉默了。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食堂的厨师们总是尽量多地给这个坚强的中国男孩留一些热菜,然后看着他一边吃饭一边埋头苦读。
点评:
在德国留学的岁月里,季羡林几乎把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钻研学问上,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季羡林付出的多,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多。这些良好的知识储藏为他后来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季羡林?我的治学之道?演讲:1936年,我师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第四个学期念完,我开场渐渐写论文。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一篇,相当长,费了一番心血,自我感觉良好。
可当教授在研究所内把文章退还给我时,里面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划上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括了起来,意思是说全不要了。这真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掉了。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
这时候教授才渐渐地开了口:“你的文章费力很大,引书不少。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这是我—生第一次受到剧烈的打击。然而,它使我终生头脑可以比较清醒。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那么就是浪费纸张。

点评:
季羡林坦言自己最初不会写论文,对自己的“笨拙〞进展了真实、细致的“解剖〞,表现了一位学者磊落的情怀和严谨的态度。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在缺点面前,不绕道而过,不蜻蜒点水,不强词狡辩,大胆地“曝光〞,更显示演讲者的老实、坦荡,从而使演讲的内容更有可信度,更有参考价值。
1935年,季羡林来到德国格廷根大学留学,房东女儿名叫伊姆加,时年二十三岁。1937年,季羡林开场写博士论文。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几天后,伊姆加德首次造访季羡林:“我父亲的工厂淘汰了一部打字机,而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