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

格式:ppt   大小:540KB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

上传人:1485173816 2021/12/6 文件大小:5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一〕抒情方式分析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衬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重的离别情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妙的春光风光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2〕托物言志
蝉 虞世南
垂绥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用典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a、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假设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外表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交融为一,不细察那么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外表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那么说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d、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竭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辛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挖苦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比照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