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南旧事(节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格调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比照、重复等艺术手法发明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构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顿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全剧通过一个女孩子英子的感受和眼光,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的风土人情,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反动政府对革命青年的血腥镇压,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动荡的社会面貌。
〔二〕词语解释:
英姿飒sà爽:形容威武豪迈,意气风发的神采。
摇曳yè:①晃荡;浮荡②逍遥
萧瑟sè:①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②寂寞凄凉。
逞能:炫耀、显示自己的才。
彤tóng云密布:天空布满乌云
〔三〕林海音介绍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顾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表达格调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干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氛围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的作家。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又在几家报社做编辑,继之在?文星》?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工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外乡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斥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满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开展鸣锣开道。?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土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发动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盛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祖国大陆出版?台湾驰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走,乐此不疲。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地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