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tmm958758 2016/7/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 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 ”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 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 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 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