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温州民俗文化.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温州民俗文化.doc

上传人:fy5186fy 2016/7/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温州民俗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温州市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2003 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截至今年 5 月,温州市普查上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 244 项。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很丰富,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内容可作列举: 永昆;瓯剧;瓯绣;瓯塑;瑞安鼓词;乐清木雕、剪纸;泰顺、平阳的提线木偶戏;苍南布袋戏、铁枝平阁和嘭鼓(道情渔鼓) ;温州的板凳龙;民间唱龙船; 还有朔门米塑、糖囡儿……蕴藏在民间的远不止这些,这仅是冰山一角。如果经过征集深挖,还会有更多的佳品浮现出来,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1、温州鼓词清嘉庆十一年( 1806 ),“温州鼓词”已有艺人白门松演唱活动的文字记载。用温州地方语言说唱,以瑞安话为准,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演唱者自行伴奏说唱,伴奏乐器牛筋琴、檀板、扁鼓、抱月均为演唱者(一人)自行伴奏。十六弦的牛筋琴为全国唯一的独特的曲艺伴奏乐器。常用曲调有“太平调”、“吟调”等, 古朴而具温州地方特色。演唱区域为温州市区和瑞安、平阳、永嘉、乐清、洞头、文成等县(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瑞安素有“鼓词之乡”的美誉。温州鼓词,俗称唱词,源于瑞安,演唱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鼓词于明代由当时民间曲调发展而成,较多保留南戏特点,特别是温州乱弹的声腔和传统曲目故事。“鼓词”有“平词”、“大词”、“门头词”之分。“平词”是平时演唱的曲目;“大词”是指鼓词中特有的《香山》和《南游》两曲目。 2003 年,温州鼓词被列入我省第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补助项目。同年,温州鼓词研究办公室成立。今年,温州鼓词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自申请立项保护以来,瑞安市已收集传统鼓词词本《灵经》等 35本、名师演唱专辑 55盘、原始道具铰钉琴 1把,翻制词盘 48盘,出版专集 2 册。 2、泰顺药发木偶泰顺药发木偶是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其表演场合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庆典活动。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迄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传统戏曲形式,其木偶表演由***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二;在烟花表演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中绝无仅有。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主要有悬丝木偶、杖头木偶、水木偶、药发木偶、肉木偶五大类, 其中水木偶和药发木偶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部门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就是药发木偶。为此《人民日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