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8
文档名称: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256KB   页数:1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doc

上传人:511709291 2021/12/7 文件大小:2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ord
word
1 / 138
word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目录
word
word
2 / 138
word
1绪论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1
研究背景1
研究目的1
国内外研究现状1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4
研究思路4
研究方法5
创新点8
2高新技术产业与TBT概述10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10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与特点10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特点11
TBT概述12
TBT的表现形式13
TBT的类型13
word
word
3 / 138
word
TBT的效应14
3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和设置TBT的必要性15
高新技术产业跨越TBT必要性分析15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意义15
TBT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16

高新技术产业TBT的趋势分析18
设置高新技术产业TBT的必要性分析2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需要TBT保护21
TBT对高新技术产业保护程度分析23
设置TBT的博弈分析24
4高新技术产业跨越与设置TBT分析26
高新技术产业跨越与设置TBT理论分析26
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化战略与TBT26
技术创新是跨越高新技术产业TBT 的最优选择27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关系30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结合跨越、设置TBT 战略31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结合的问题分析33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33
word
word
4 / 138
word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结合问题分析35
5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结合跨越与设置TBT建议39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结合跨越TBT的建议39
对政府建议39
对行业协会建议42
对企业建议44
高新技术产业TBT设置建议46
完毕语49
参考文献50
附录53
致谢65
word
word
96 / 100
word
绪论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即TBT〔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与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X某某著.TBT与中国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p23-24,27-31
( 后文中简称为TBT )日趋盛行并不断强化,对整个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尤其是开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开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已经受到TBT的严重制约。对我国国际竞争力有至关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受到TBT影响呈增长趋势,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和开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发生变化,就必然会受到TBT的严重影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开展成为以民族工业为主导,就必须跨越TBT并设置自己的TBT。
研究目的
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受到TBT的趋势;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所受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标准,着重探讨我国如何利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结合跨越高新技术产业TBT,同时树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TBT
word
word
1 / 138
word
并提出建议。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学者的一些研究中开始涉与TBT,简单描述了TBT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乌拉圭回合对技术性贸易的高度重视,西方学者对TBT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早期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有关概念介绍以与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随后一些学者用实证研究、局部均衡方法等研究方法从经济理论角度、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等很多角度进展了研究。这期间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根底。
近年来,随着我国受到TBT日益明显,国内很多学者进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政府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进展探讨,对我国对外贸易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1、TBT的理论界定
〔1970〕叶柏林、陈志田〔1992〕〔Alan Sykes〕〔1995〕、夏友富〔2001〕孙某某〔2004〕等阐述了有关概念以与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在我国被普遍承受的是:夏友富〔2001〕的观点,但笔者认为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与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