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写作思维导图5.doc

格式:doc   大小:8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写作思维导图5.doc

上传人:蓝天 2021/12/8 文件大小: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写作思维导图5.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写作思维导图5
五、如何让观点走出材料
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处理不好材料和要表达的观点、情感之间的关系。写 叙事文则只顾叙事,不管读者是否理解叙事的意图,这很像捉迷藏,藏的人一头 钻进一个角落,不露丝毫痕迹,藏倒是藏严实了,可是找的人总是找不到,最终 只好作罢——过分的含蓄有时也会影响表达的效果。写议论文则拼命堆积论据, 心想有这么多证据你还能不服?却忘了告诉读者你这些材料是干什么用的,谁能 说一堆砖头瓦块水泥钢筋就是房子?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思维问题 ——对材料缺少必要的整理与分析,没有让观点、情感从材料中走出来。
什么是分析呢?简单地说,分析就是对材料使用的意图加以阐发,让读者明 白你想用这些材料表达什么意思。古人有个写作观点,叫做“羚羊挂角,不露痕 迹”,强调的是含蓄之美。我认为初学写作的人不能太强调这一点,特别是考场 作文,藏得太深可能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不明所以;到写作技能较为成熟的时 候再讲究含蓄蕴藉比较好。日本有个名句,“青蛙跳进池塘中,扑通”,有多少人 能欣赏出其中的韵味?所以,写作中不时地露一些痕迹,让读者能够找到你的意 图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分析的意义。
要想对材料进行分析,必须先分析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情感所包含的要素,
也就是将要表达的观点、情感进行拆解,具体方法在上一讲“分解文章主题”部分
已经作了说明,不再重复,这里要讲的是分解文章主题与分析材料的关系。只有
先将要表达的观点、情感进行细致地分析,才能明确材料中包含的与之相同的要
素,换句话说,写文章必须用分析观点、情感来带动对材料的分析,即艺术创作
中所强调的“以意导气,意在言先”。我们只有明确要写什么,才能理清要怎么写。
举个例子来说吧。吴啥的《谈骨气》为了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 中心论点,先对观点进行了分解,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然后选用了文天祥抗元、乞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斥敌三 个事例来证明观点,这样,作者对列举的材料就很容易加以分析了:从人物的身 份看,有富贵的达官,有贫贱的乞丐,有坚贞的文人,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中国人, 从横的角度指向论点中的“我们中国人”;从事例的组织顺序来看,又大致符合由
古到今的顺序,即我们中国人有骨气不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而是历来如此,从纵 的方面拓展了“中国人”的内涵;这三个事例的“知名度”也相当高,稍微具备一些 文史知识的人都了解,作者稍加引申,读者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图了。试想,如果 作者不对论点进行分解,后面的事例应该如何分析?
下面说说分析材料的方法,也就是写作时思维运作的方向和方法。
1、 要素解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材料陈述过程中或陈述完以后,作者要运用 分析性语言带着读者去寻找观点和材料中包含的相同的显性要素。前面讲过的关 键词引导语段就是这个方法的具体体现。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就是分 别从父母、孩子、朋友、事业几个角度来阐述“我很重要”的,由于有了关键词的 点化,读者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就很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
2、 比较显现法:即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的比较,显现出材料之间的相同 要素或不同要素,作者对要素稍加说明就可以引导读者理解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 To要说明的一点是,比较分为类比与对比两种,类比是为了找出材料之间的相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