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白居易 长恨歌.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白居易 长恨歌.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9/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白居易 长恨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讽刺说,,认为这首诗讽刺揭露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荒***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这首诗赞美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逾的真挚爱情、三是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既有讽刺揭露,又有同情赞美。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五个特点:一,美化杨女出身,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四,铺张叙写皇帝思念杨女,表现其内心情绪。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因此,从叙事结构来看,《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帝妃之间爱情的诗歌
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佞、耽于享乐。
《长恨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组织安排结构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起。作品以“汉皇重色”总揽全文,着重表现倾国美人杨女的“天生丽质”。第二部分是承。因安史乱起,“九重城阙烟尘生”,杨女“宛转娥眉马前死”,男女主人公马嵬死别。第三部分是转。汉皇回宫,思念杨女,痛惜不已。第四部分是合。诗人突发奇想,安排天子使者临邛道士上天入地遍寻杨女,杨女赠物表誓以示忠贞。乍看起来,叙事结构上下贯通,前后勾连,流畅自然,结构完整,其实不然。《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略而不顾李杨二人的伦理关系,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这个事实对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来说,并不光彩体面。而对“杨女”形象的美丑来说,关系却非常重大。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完全了解这一事实,他有意改变了它,这就等于重新为他的人物制造了一段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为什么?一说为君讳也。一说惧因言怙祸。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疑点。如果说白居易意在讽谕和揭露,那么为何又要为君讳呢?暴露其丑恶不是可以更好地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吗?如果是为惧文字之祸,那么就应该什么也别说,委婉含蓄地揭露也是讽刺。然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怎么看都是在美化。所以只能这样理解,诗人不愿意让自己所创造的杨女形象一开始就染上污点,他在诗歌一开头就很注意这一点。
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的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天生丽质”是概括描写、正面评价杨女的美丽。“回眸”两句以“六宫粉黛”侧面衬托她的妩媚,是“天生丽质”的具体说明。“春寒”四句写她“承恩”时的娇态,其中“温泉水滑洗凝脂”也是在继续写她的天生丽质。“云鬓花颜金步摇”,描写她的容颜装饰,也还是天生丽质的具体化。“春宵苦短”等句写玄宗对她的迷恋宠爱,“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三千专宠一个,进而使玄宗对她的恩宠扩大到她的兄弟姊妹身上,这还是“天生丽质”的具体说明。这首诗用了整整二十六句,不仅形象地描写了她的“天生丽质”,而且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天生丽质”的影响。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讽刺和批判吗?也许白居易在这里对玄宗沉湎女色不无讽刺,但这显然不是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旨。
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的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安史之乱爆发,马嵬事件发生。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歌中只有六句诗。其中关于杨女的死因,诗中只有一句交代,“六军不发无奈何”,完全“略而不顾”诛杨,乃是政治的斗争需要。诗人却将他的主要笔墨集中在杨女的死状以及玄宗的悲痛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