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新课程改革理念
义务新教课标教材应该怎样教?和原教材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是我们广大教师关心的话题。新教材的特点,主要突出了探究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新教材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实践常常是为了探索,所以“探索”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究”这个主题,就是掌握了新教材教学的主要命脉。尤其是数学这门长线科目,只有在起步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现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望和大家进一步研讨。
一、深入研究教材
为了适应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力气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探究,要对教材涉及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动学生去钻研教材,使学生带着明显的目的去学习,将过去的
“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形成施教的最佳情景。
二、要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有利的情景
为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这些情况包括实践、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个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究的机会,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给学生留出了探究的余地,作为教师,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正视个体间的差异,并给以同样的关注,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并让他们体会到参与和创造带来的乐趣。
三、对学生的探究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究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究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的探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再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究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究,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究,不要放任自流。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学生也容易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除一题多变,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无疑会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诸类变通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作用。
五、给学生充当教师角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