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学教师论文发表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无助于感受它的雄伟一样,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文章发表在《东方教育》上,是中学教师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为我们更好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指明了新的方向。在阅读活动中,多角度切入和整体把握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也是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找准最好的切入点,最优的切入角度有利于对作品更快、更好地把握;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不可能离开对细节的咀嚼,对作品的细节感悟也不可能离开对整体的把握。
一、整体把握作品价值,多角度寻找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规律,下手之前心中有全牛,能选准切入口。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全文,能选准切入点,我们也一样可以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选择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准确、有突破性,能预留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整体把握作品,明确作品价值所在,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最优的切入点去实现作品价值、完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有以下主要方法。
(一)重难点切入法
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如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如《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体会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一位教师在结尾部分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了重难点切入法,设计了一个较有高度的探究思考题:最终惠王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惠王不可能采纳孟子的建议!因为孟子的理想社会主张是建立在没有战争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孟子构建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不是为了战争;而惠王恰恰相反,他感兴趣的是实现争霸的目的。学生弄清了这一问题,也就突破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情境切入法
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体验真善美的过程。如教学沈从文的《边城》时,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山楂树之恋》,为课文的学习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