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民族唱法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发声技巧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唱好歌曲的基础。气是发声的动力,任何唱法 历来都是非常重视气息的。传统唱法讲“气沉丹田”;美声唱法强调 用横膈膜控制气息。两种说法都是强调呼吸的支点。
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较好。气要求吸得深,稳得住。深即吸到肺的 底部;稳即力点稳定有力。气吸下来时,下肋扩张,腰围往外膨胀, 横膈膜下降,小腹往回收,这样就产生了气压。它将气息集中有力 地、准确地往调整好的共鸣腔体焦点位置输送。气息在发声时压力 的集骤点便是呼吸支点。
横膈膜是控制气息的主要呼吸肌肉,发声中,吸气肌群始终处于 持续紧张的工作状态。必须积极锻炼这组肌肉,使声音牢牢坐在气 上。为使气长,稳劲有力,要用不断吸住气的感觉发声歌唱。为防 止气的僵死,气不可吸得太满,这样才能富有弹性。学生普遍耽心 高音唱不上去,那就应该先检查气。原则上是,音发得越高,吸气 越深。只要坚持这一用气原则,掌握呼吸技巧,并在发声器官协调 配合下,定能解决高音的问题。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色彩丰富、表 现力强,能适应演唱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
共鸣是将声带发出的声音美化、扩大。有了泛音效果,声音才丰 富、悦耳。发声器官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喉腔、口腔、鼻腔和头腔。 调整这些共鸣腔体的混合使用对唱好歌曲是很重要的。
①打开喉咙、用打哈欠一一叹气的方法,可以得到最佳的打开喉 咙的歌唱状态。这时,小舌、软颗上提、舌、上下颌及牙关自然松
开,使从喉咙发出的基音得到共鸣效果。所打开的喉咙状态还应在 整个发声中保持。在发高音时保持这种上方软组织的提起是较为困 难的,但只要积极划训练喉内、外肌的一些肌肉能力,持之以恒, 定能收效。
打开喉咙在民族唱法上要适度,切不可完全按美声唱法的做法, 只要半打哈欠的状态就够了,否则,就会影响民族唱法的风格。
②稳定喉结;正常的喉头位置是打哈欠、深吸气时的位置。一张 口就必须下降喉结,并相对将其稳定住,这样,下咽管道拉长,喉 咙底部就自然打开,便于声带功能的调节控制。如果喉结上提,会 出现颈部肌肉压迫,影响声带肌能变化,同时,使下咽管和喉咙缩 小,会厌不能充分打开,基音共鸣则不好,气流不畅通,声带负担 加重且易疲劳。相反,如下压喉头、也会使喉头的'软骨和肌肉无法 自如调整声带变化,从而影响发声。
在发声训练中,训练喉头的相对稳定,保持喉头始终处于最有利 部位和最良好的功能状态,是便于声带变化调节服务于歌唱的重要 一环。解决喉结上提下压的毛病一般用“0”、音练习,在注 意呼吸的同时积极锻炼喉外肌,放松下颌颈部肌肉,拉开舌骨与甲 状骨之间的距离,使上下力均衡,喉结自然会逐步稳定住。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同样要求下降和稳定喉结,但程度不同。美 声唱法要求喉结降得更低些,民族唱法则略为偏高。
③调整运用混合共鸣,保持头腔共鸣。刚学唱歌的人,往往只会 使用单一共鸣,声音出现散、白、紧,因此,高音吃力;换声有痕迹, 缺乏歌唱的艺术性。为了改进声音,统一声区,提高发声能力,就 要学习调整、使用混合共鸣。打开喉咙,稳定喉结,是调整共鸣的 第一步,它为发声造好了一个柱状空间,这是一个很好的咽腔共鸣 管道,它把喉咽、口咽、鼻咽三者联在一起。鼻咽腔共鸣的控制是 很重要的,此共鸣起各部位共鸣贯通作用。因为它下接喉腔,上连 头腔,是整体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