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词解释: 1. 行政伦理主体: 是行政伦理要规范的对象, 这就是公共行政系统。这里涉及公共行政系统的构成要素。 2. 行政自由裁量权: 通常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则,自行判断、自行选择和自行决定而做出的公正而适当的具体行政为之权力。 3. 行政行为公定力: 行政行为作为国家法行为的内在属性。行政主体一经作出,非因法定原因或非依法定职权及程序,其处理结果的效力不受否定或限制和改变。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衍生出确定力与不可争力。 4. 行政执法的道德缺失: 就是行政执法过程缺失或限制了行政伦理的作用, 使行政执法行为缺乏自律而损失他律, 导致行政执法不正当行为产生,阻碍法律目的的实现,损害政府形象。 5. 多元主义政治理论: 是在社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认为由于人们的需要以及制度变化,造成了社会利益分化并形成了若干社会团体,这些社会团体不会对民主构成威胁,它们是稳定的结构性来源,是民主的核心体现,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这些团体追求政治利益而防止各个团体之间的相互破坏。 6. 人民主权思想: 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称为人民主权。第一次系统阐发人民主权理论的是卢梭。卢梭认为,建立在基于人民自由意志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契约基础之上的国家,其根据在于人民的同意,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因此公意构成主权,公意决定主权。 7. 失信赔偿: 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合理渠道。这是政府敢于对自己的行政过失承担责任的表现,也是一个责任政府必备的特征。通过合理的政府赔偿,能够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 8. 权利制约权利: 权力制约权力理论最早导源于洛克的分权理论。主张以立法权的归属来划分政体。孟德斯鸠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与制约学说,强调了立权分立的极端必要性,孟德斯鸠还认为,三权不仅要分立,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9.“爱国主义道德悖论”: 是由美国基督教哲学家、社会伦理学家尼布尔提出的, 他认为, 人的本性中有自私和非自私两种冲动。从个体而言,尽管人的生命能量力图按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但人还有同情他人的冲动,有时甚至可以为了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因此无私是个体的道德理想。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求机会的均等,爱国主义也是自私的一种形式,因为爱国主义将个人的无私转化为了民族的利己主义。 10. 政府功利权能观: 实质上是一套反对政府权能干预个人自由和权利,对政府权能做出限制的理论。政府行为: 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运用公共权力来承担公共责任、谋求公共利益的管理行为。要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公共服务。 11. 权力滥用:是指权力拥有者在权力行使过程中,超越权力界限造成对他人或国家、社会的利益损害,以满足自身越权目的的行为。 P135 简答题: 1. 政府权能在当代有哪些变化? 答: 2. 在儒家传统伦理体系中,“信”与“仁”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信”与“仁”的关系是表与理、形与质的关系,“信”乃“仁”之外显。治国需取信于民, “信”是“为政”的重要手段。“信”是管理民众、维护安定、维系国家政权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证。孔子的为政志向是“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 其中所强调的为政的一个相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