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5,523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lu2yuwb 2021/12/13 文件大小:5.3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及对策
LT
2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及对策
姓名:王振 专业:伦理学 学号:Y110140003
内容提要
精致新颖的网络游戏诱惑、学生学****态度的过度放松、学****方式的陈旧滞后、人际交流能力的欠缺、专业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科考试方式的简单直白、团学活动的单调乏新是引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学生工作者必须思想上重视,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多方联动,密切关注,有效避免或减少学生沉迷网络现象的发生。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游戏;原因 
3
一、网络游戏的特点
    网络游戏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而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游戏类型。现有网络游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从风格上,可以分成中国武侠、龙与地下城、科幻、幻想、卡通和其他类型。从内容和玩法上,可以分成动作冒险、角色扮演、运动与驾驭竞速、儿童与合家欢乐、策略战略、模拟、教育等类型。从对玩家的技术要求上,可以分成简单型、复杂型和专业型。不同类型的游戏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与日常生活游戏相比,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网络游戏是玩家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网络是没有中心的虚拟世界。网络中存在着无数个可能的中心,因而可以说没有中心,或者说没有现实意义上的所谓中心。但是,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中心,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能成为最终的汇聚点。这是网络与现实生活的不同所在,也是网络游戏的玩家在游戏选择与游戏过程中与日常游戏的不同所在。网络游戏的玩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游戏,可以自主选择游戏伙伴,而不必考虑环境和同伴因素。玩家在游戏时,有时需要考虑游戏伙伴的态度与行为,特别是在玩需要合作的游戏时,但不会受到游戏伙伴的强制约。日常生活游戏中游戏者也有这样的自由,可以不参与或退出游戏,但基本不可能达到网络游戏这种程度的自我中心。
    第二,网络游戏的伙伴可以突破年龄、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日常生
4
5
就不一一列举了。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游戏的互动性是否比日常生活游戏更强,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网络游戏中的虚拟奖励在日常游戏中也是存在的。同时,在笼统地探讨网络游戏的特点之外,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类型网络游戏的不同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不同类型的网络游戏的具体特点,吸引了不同类型的玩家。菜鸟级的玩家和骨灰级的玩家喜爱的是不同类型的游戏,这基本上已经成为网络游戏产品开发者开发产品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玩家的基本共识。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成因
(一)精致新颖的网络游戏诱惑
过去学界探究大学生沉迷网络原因,多从学生、学校、社会等角度剖析,对网络游戏本身缺乏足够的解构。现实存在的事物不只包含一种矛盾,而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系统。作为“大学生-网络游戏”矛盾中的一个主体,网络游戏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内在的环境和外在的刺激。我们对大学生沉迷网络原因进行探究时,切不可忽视了网络游戏本身在这一矛盾体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只有掌握网络游戏的特点,了解网络游戏的构造,认识网络游戏的原理,才能对学生网游成瘾原因有一全面的解析。纵观当今流行的网络游戏,我们必须得承认,现在的网络游戏抓住了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制作上赋予游戏以时代的元素,在设计上迎合了青年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在过程中注重与玩家的双向互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获取了他们的好感与偏好。特别是网络游戏不同于过去“人机
6
对战”的模式,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网络实现游戏的竞技,即网络为载体,实现“人与人对战”,拼输赢、判胜负。这种模式满足了现代青年人超越他人、崇尚竞争的个性追求。而且,网络游戏中“不断升级”与“置办装备”的特点,更加刺激了大学生对游戏的深入探索。美国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75)在研究人的创造力时发现,人们在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时可能会经历一种独特的体验,它常使人废寝忘食,不计回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乐在其中,而人在具有这种体验的活动中常常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他将这种独特的体验称之为——心流体验(Flow)[3]正因为网络游戏的这些特点,其一经推出,即在大学生中流行,颇有一派风行草偃之势。
(二)大学生的学****态度过度放松
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方向性与目的性非常明确,即教导基础性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进行深造。在此模式中,学生的刻苦竞争意识也较为强烈,亦较为自觉。随着学生高考结束,大学梦想实现后,何去何从的方向性与目的性顿时缺失。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家长为了勉励学生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