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艾灸机理(一)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 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宋· 窦材在《扁鹊心书· 住世之法》中就有" 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 之说,《医学入门》也说:" 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 之气坚固, 百病不生";"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可见, 灸法在古代的医疗保健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 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防病治病。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的不断扩大, 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 本文对近10 年来国内外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艾灸的药性作用机理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 《本草》记载:" 艾叶苦辛, 生温, 熟热, 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 走三阴, 理气血, 逐寒湿, 暖子宫, ……以之灸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这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 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 醒脑安神, 通经活络。日本在施灸材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 有研究认为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 并对不同品质艾的精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日本小林和子从艾中提取出有机成分并加以鉴定, 认为艾的有机成分是庚三十烷(C37H36) 和儿茶酚胺系缩合型鞣酸, 鞣酸在优质艾中含量甚少, 在劣质艾中含量多, 比较经过提取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两种艾的燃烧温度时间曲线的形成时, 发现如没有 C37H36, 艾的燃烧将发生困难。除对艾的成分方面的研究外,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聚焦艾的燃烧生成物的化学作用的研究。钟氏认为, 在灸疗过程中, 艾叶虽然进行了燃烧, 但其药性尤存。日本学者大西等将艾和艾的燃烧生成物分别用甲醇提取, 发现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 而且艾的燃烧生成物作用较强。西谷通过研究认为灸疗能引起施灸局部的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 这并非由灸热引起, 而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生成物可附着在皮肤上, 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处渗透进去, 起到某种治疗作用。 2 艾灸的物理作用机理艾灸治疗疾病时产生温热效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古代医家多用艾灸治疗虚寒诸证, 这些疗效与燃艾时产生的热辐射和光辐射是分不开的。有人认为, 灸疗实质是一种温热刺激的结果, 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 激发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艾燃烧时产生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宜于机体的红外线, 其辐射能谱在 08μ~56μ之间, 这表明燃烧艾绒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 而且还具有光辐射近红外辐射, 艾灸的能谱近红外辐射占主要成分, 且峰谱在 15μ附近。根据物理学原理, 一般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 靠传导而扩散热量; 而近红外线较远红外线波长短, 能量强, 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 穿透机体的深度可达 10mm 左右, 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 而为人体所吸收。杨氏等的研究还认为, 艾灸时的红外线辐射, 既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