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近四十多年来无锡寒潮天气变化特征分析摘要: 利用无锡市 1959-2002 年共 44a 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无锡寒潮发生的特点。结论为:无锡寒潮的年发生次数有线性减少趋势;寒潮减少主要发生在 10月、 12月、4月。分年代看,从 1960 到 1980 年代逐年代减少,但 1990 年代又增多。寒潮减少和降温幅度减小、最低气温升高都有关系,其中最低气温高是主要原因。特征区域的 500hpa 高度场偏高是寒潮发生次数减少的直接原因。最后,本文针对多寒潮年和少寒潮年,给出了 500hpa 典型距平场。关键词无锡;寒潮;典型距平场引言 第三次报告( 2001 )不仅关注气温的变化,还重视气温变化引起的其它现象的变化,如雪盖面积减少, 中高纬地区河湖结冰期缩短等。同时, 报告中对极端事件的未来变化,也作了预测:预计霜冻天气和寒潮天气可能会越来越少。寒潮是我国冬半年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在已经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里, 我国学者对寒潮发生的短中期预报的较多,研究寒潮发生次数的长期变化较少。文献[1] 研究了我国寒潮的气候特点, 指出 19 5O 年代影响我均每年度为 次; 19 60 年代次之, 平均每年度为 。 19 7O 年代寒潮比 19 60 年代明显减少, 平均每年度为 次, 而 19 8O 年代更少, 平均每年度仅为 次,出现建国以来寒潮最小值。文献[2] 利用广东省 l1 个代表站 l95l ~ 1994 年每日气温资料, 分析了广东省近 44 年来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统计表明,自 19 6O 年代以后,广东寒潮的总次数和中等强度以上寒潮的次数均有逐年代减少的趋势。文献[3]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寒潮与北半球 500hpa 高度场的关系。这些研究揭示了我国寒潮发生的基本事实,但是多是研究 1990 年代以前的情况。无锡地处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 具有地理位置代表性;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区, 冬半年受蒙古冷高压影响,多寒潮天气。寒潮发生的多少、发生的早晚对无锡地区小麦等冬季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影响。那么无锡寒潮发生特点是什么?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 1990 年代以来,无锡气温有明显的增暖趋势[4] ,气温增暖对于寒潮的发生有什么影响?本文研究了无锡寒潮的发生及其多年变化特点,并且研究了形势场异常对于寒潮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 1 资料及处理方法本文所用资料为无锡市 1959-2002 年逐日最低气温。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试行)》( 2005 年) 中关于寒潮预报的标准,“未来 48 小时内最低气温下降 8℃以上, 最低气温≤4℃”来认定历年寒潮的发生次数。而旧的寒潮标准为: 24 小时内最大降温幅度达到 10℃或以上, 最低气温在 5℃或以下。新标准和旧标准相比, 降温过程延长到 48 小时, 降温幅度减小, 最低气温略降低, 评价降温只针对“最低气温”。可见, 新标准更注重最低气温的变化。综合考虑, 应用新标准认定的寒潮次数可能比旧标准略多。本文着重寒潮发生次数的长期演变, 用哪个标准对演变结论影响不大。 500 hPa 高度场为 NCEP/NCAR 提供的全球再分析 逐月平均格点值,时间长度为 1959 - 2002 。 2 寒潮发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