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6
文档名称:

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2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pdf

上传人:xwbjll1 2014/9/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东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
姓名:任树民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王洲明
20080526
中文摘要从诗性特质这一视角以窥先秦两汉的抒情文学是本文最为基本的出发点。诗性特质,这是本文基于中国的抒情传统,兼及艺术原理下的抒情机制,针对先秦两汉的抒情实践,尝试性提出的一个诗学范畴。特质,这是本文重点辨别的一个概念。特质,在本文语境中,不是特点和本质各取一字的简单联合,而是通过对中外抒情实践及其理论的观察与思考之后,我们发现,在本质层面的把握所有与特点的一般性显现之间还有一个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就尝试性界定它为特质。按照我们的理解,本质力图把握所有,而特质并不意味着时时显现,但特质却又在一般性层面参与构建,从而它比特点高一级别。就中国的抒情文学而言,我们认为,正是民族诗性特质的参与建构,使中国的抒情实践一代之一代得以区别,又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艺术形态。经》以及汉代的歌诗⒊呛褪闱楦场6允蕴刂剩颐怯诹礁霾忝婕右园握:一是情感特质层面,一是艺术特质层面。情感特质即抒情主体在情感言述中上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表现手法,它不是一个外显的具体方面,而是对一个作家、一个时代甚至一个民族的艺术形态而言,带有更为普遍也更为根本性的一种“元素”,这一“元素”如同一个“胚胎谒纳砩仙し⒂鲋疃嗟墓钩晌难ё品的具体的方方面面,并在这些方面上都带上这一“基因’’的特征。但艺术特质潜隐着的精神核心”,它只是参与构建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形态,并不意味时时刻刻地显现。要之,情感特质与艺术特质,构成我们对诗性特质的理解。大体说来,本文的研究,就是立足于先秦两汉阶段的抒情文学实践,剖析这~文学实践流变过程中具体的情感特质的演绎,归结一代之一代抒情文学的艺术特质所在,探讨这一情感质素如何具体地演绎不同时代的抒情艺术,进而,通过具有“元素”意义的艺术特质的梳理,以看我们的抒情文学在发展流变过程中所具体而言,本文由绪论,上编三章,下编三章和余论部分组成。上编,我们寻绎了先秦两汉抒情实践的情感特质嬗变。对于抒情特性,我们的一般性认识是,审美意识是历史与文化互动的产物,作为审美意识物化的抒情作品,一方面演绎了个人的生命意识以及当下的个体情思,另一方面则物化了一在区别的同时使得一些一般性的东西得以沉淀,从而使中国的抒情传统得以塑成对于先秦两汉的抒情文学,我们具体的考察对象为:歌、谣、谚、诗妒所展现出的情感特征。而对于艺术特质,我们的认识是这样的:艺术特质在本质又不同于艺术本质。艺术特质虽然也“中立地把握了许多事情”,但它只是更为根本性的一种“元素”,它是一定历史、文化情境下的诗学原质,它只“是一种显现出的具有稳定性的民族诗性特质所在。山东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过,他们悲愤,他们哀怨,他们迷狂——虽然说他们已经走向了个体人性的光辉人在身份的再确认当中又发生了一次变化,那就是两汉士人逐渐融入了“士——定历史时代的文化特质。情感特质,就是我们基于这一抒情特性的一般性认识而尝试性地提出的一个诗学范畴。基于此,我们的大致勾勒如下:就整个抒情史来看,着眼于情感特质,独立的情感言述形态,我们认为是从于是,周公“制礼作乐”,把这种寻绎于历史变动的文化思考摄入源来有自的传礼奏乐当中,实践着自己的德行,演绎着自己的德行。因此说,周朝的社会在本的情感即是立足于这一“尚德”思想背景下的,人作为宗法社会成员,以伦理情感为旨归的情感言述。这一特征主要显现在大雅和颂诗之中,作为正风、正雅的周召二南也部分地物化了这一情感特质,而“变风变雅”则在悖离中昭示了一种新的言情机制的转变。“变风变雅”时代,抒情主体开始觉醒,诗人们直接介入外在情境,直接抒宗法位置。“变风变雅咽镜氖且怀∈闱槭巳禾濉八饺嘶运的开始。不演绎,但是,“变风变雅”当中的周人依旧徘徊在宗法伦理社会的位置之中。随着礼崩乐坏的加剧,“封建”的社会秩序走向解体,新兴的士人阶层崛起,社会已有的价值秩序遭到破坏,于是,这一新兴群体“纷纷则已言道⋯⋯皆自以作为士人阶层的诗人屈原也是一个“独立不迁’’以道自任,“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的“道”即“美之政挥惺迪帧2还瞬恍沂ḿ幸,于是,屈原“发愤以抒情”,开始了一场有关人生出处,或者关于个体价值安放于何处,这一有关灵魂之旅的带有“终极性”价值思考的寻绎。由于如何面对人类更为内在的心灵世界的躁动,这还是一个个体意识觉醒之后所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屈原以蹈死这一极端行为宣告了这一探寻的破产,只留下宋玉一人在那里“私自怜”。互动之中,继续探绎着当下个体的人生出处。两汉士人对屈原洒下了一手不杯的同情之泪,但是,他们并不同意屈原的极端抉择。不过,伴随着士人阶层的觉醒而汉士人走了一条自。⒆猿啊⒆杂橹罚M源死聪夥饨ㄗㄖ浦贫认碌男牧随着秦汉帝国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