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历史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及启示除古代中国外, 全球其他地区的王朝覆灭后往往意味着人种、文化、宗教的更替, 古罗马、印度、拜占庭等都是如此。但中国的王朝却仅仅意味着座天下者的不同, 其它一切照旧。这使中国文明获得了使西方史家十分称奇的连续性。使中国文明连续不断的原因是很多的, 有制度、文字、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则是汉人很早就在东亚大陆上确立了人口、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没有这些优势, 中国像西罗马帝国这样早早彻底覆灭不是不可以想象。中国文明的的另一特点是具体王朝的年限较短。少的只有数十年, 如秦、隋等; 多也不超过三百年, 如汉、唐、宋、明等。这与西罗马立国近千年, 拜占庭帝国享国近千年相比实在显得太短。可见, 中国文明总体连续性的另一面是频率较高的周期性振荡。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带来生灵涂炭, 社会文化、经济则随之遭到严重破坏, 有时甚至于因此遭到外族的奴役。在没有过于强大的敌国外患的古代,这种周期性的变乱还不至于有亡族、亡文化之祸,但在号称“新战国”的今天,再发生这样的变乱,则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中国文明的总体连续性与周期性的振荡有什么关系吗?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吗?以后的中国能在继续保持文明连续性的同时避免振荡或者减轻振荡的烈度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这种周期性的振荡是如何产生的。其实类似的问题前人也问过。黄炎培曾问过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 耳闻的不说, 所亲眼看到的, 真所谓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 一地方, 乃至一国, 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 也有求荣取辱的, 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 毛泽东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显然, 毛泽东认为腐败是造成王朝衰败的根源, 而民主是扼制腐败的良方。毛泽东的回答真的找到了问题的实质了吗?我看却未必然。因为腐败是中西共有现象, 而周期性动荡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 共有现象显然不能成为特有现象的原因。那么,这一问题的本质到底何在呢? 其实只要大家翻翻中国史书, 就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 中国历代王朝的中晚期总伴有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如秦之陈胜、吴广, 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 唐之黄巢, 明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而这些农民军的主力几乎都是流民。什么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无着被迫流亡的人。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能得到满足时, 起来与社会既成秩序作殊死对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这么大的流民队伍出现, 显然是有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生计成了问题。我们可以证明在中国古代专制体制之下, 大规模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传统中国一向崇尚多子多福, 人口的自然增长几不能节制。按徐光启等的研究, 在承平年代, 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会倍增。而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 全国的可耕地有限, 粮食生产总有个极限。当全国人口数超过全国土地的极限供养人口时, 流民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这与腐败、土地兼并及社会制度都无必然联系,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长速度不减,生产力不能进步,这问题始终会产生。可以作为上述理论佐证的是中国人口史上有一个现象: 几乎每一个皇朝由盛由衰拐点也是该王朝的人口高点。如西汉平帝时全国人口达到西汉的最高点 6000 万,随后则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后的绿林、赤眉大起义; 如唐天宝年间全国人口数达到 8000 万, 随后就出现“安史之乱”,如国泰民安,恐怕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胡儿安禄山作乱; 17世纪初( 明朝的后期) 中国实际人口达到破天荒的 2 亿之巨, 随后就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大起义;清道光三十年( 1850 年)全天国大起义。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数为什么会增加, 这显然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关, 但就是这样, 在特定时代, 可养活人口总有个上限。①从以上的事实可以看出: 一些所谓“盛世”的末期人口数实际上已超过当时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一些风吹草动般的事件如兵变、外患、自然灾难都会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大规模的流民作乱爆发时, 政府必然会采取镇压措施。而事实上当时政府一般已十分腐朽, 已无力迅速平定事变。这样战争的规模会扩大, 而大规模的战争又会极大地破坏生产, 从而制造出更多的流民。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最终将帝国拖跨拖死。当一个王朝覆灭之后, 参与争夺统治权的群雄中总会有一方胜出, 当他基本削平群雄时, 往往全国人口减了大半, 这样人地矛盾由人多地少反过来变成人少地多。这时, 只要新建王朝能注意与民休息, 招民拓荒, 国家一般能很快安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