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安庆历史沿革.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庆历史沿革.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庆历史沿革.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安庆历史沿革(春秋至民国) 安庆市境开发较早,从张四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在距今约 7000 年前,人类就已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春秋—五代十国】春秋时,市境地属桐、皖二国。皖、桐先后为楚灭,属楚国。后属吴国。战国时,复属楚国。秦统一后,属九江郡。西汉初, 改九江郡为淮南王国。文帝前元十六年( 公元前 164) 分淮南王国, 立淮南、衡山、庐江 3国, 属衡山国。后衡山国除, 为庐江郡。武帝分全国为 13 刺史部(州) ,隶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舒县、皖县, 直到东汉。三国时, 初属魏, 后属吴。舒县废, 属吴庐江郡皖县( 郡治)。西晋平吴,复置舒县,属庐江郡舒县及皖县。永嘉末(313) 皖县废。东晋义熙年间(405 — 418) ,于皖县旧地立怀宁县( 怀宁之名始见于此,县治在今潜山县) 及新冶县( 今望江县) ,并置晋熙郡。分属庐江郡舒县及晋熙郡怀宁县( 郡治)。南朝宋初, 于舒县侨立阴安县, 隶晋熙郡。宋、齐时属晋熙郡阴安县、怀宁县( 宋时郡治) 。梁置豫州,复改晋州,治晋熙郡怀宁。北齐以晋州为江州,陈又为晋州。属晋熙郡怀宁县、枞阳郡阴安县。隋开皇初,改晋熙郡为熙州,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 5县。大业三年(607) 熙州改为同安郡,怀宁仍为郡治。分属同安郡同安县与怀宁县。唐武德九年(626) 改同安郡为东安州, 旋为舒州。天宝元年(742) 又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 更名盛唐郡( 同安县同时改名桐城县, 县治于开元年间移至今桐城县城), 第二年复名舒州。属舒州( 同安郡) 桐城县、怀宁县。五代十国时, 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仍为舒州桐城县及怀宁县辖地。【宋】北宋建隆元年(960) 舒州( 同安郡) 团练州升为防御使。政和五年(1115) 置舒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 改为舒州安庆军( 安庆之名始于此) 。庆元元年(1195) 升为安庆府,领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 5 县。市境地属安庆府桐城县、怀宁县。南宋嘉定十年(1217) 四月, 金军南下破光州( 今河南潢川)。安庆知府黄干奏请朝廷,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即今城区所在地建筑新城,以备战守。此为安庆建城之始。同时,安庆府治从怀宁县( 在今潜山县) 移于安庆新城,怀宁县治亦迁皖口( 今怀宁县山口镇) 。后由于金兵威胁减轻, 建城时辍时续。端平三年(1236) 蒙古军南进, 府治移罗刹洲( 今贵池县境内), 又移杨槎洲。府城渐荒墟。景定元年(1260) 三月, 为防御蒙古军, 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 怀宁县始迁附郭。安庆城从此府、县同城而治, 地域全属怀宁县, 一直延续到清末。【元】元至元十三年(1276) 改安庆府为安庆路, 立安抚司。次年改为总管府( 治怀宁县), 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 罢宣慰司, 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至治三年(1323) 以怀宁县西部的清朝、玉照两乡立潜山县,治怀宁旧城。从此怀宁县境域相对稳定。安庆路领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潜山 6县。元朝后期爆发红巾军起义, 元军倚安庆城为屏障。至正十三年(1353) 行中书省于淮东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以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城。【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 八月朱元璋改安庆路为宁江府, 次年四月改宁江府为安庆府。明初直隶南京( 又称南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