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北京文化地标.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京文化地标.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16/7/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京文化地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京文化地标北京有着 3000 余年的建城史和 850 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的文化地标也随处可见, 从最早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到现在的鸟巢、水立方等等。这些地标中反映了, 我们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 是最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地方之一,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精神、文化。下面就例句几个在北京常见的文化地标钟鼓楼北京的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 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 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 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 其结构实行里坊制, 即以里坊为单位, 每个里坊围以城墙, 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 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 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 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 台基高达 4 米, 台上有5 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 46 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北京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的, 由于其类似城楼的建筑形式, 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 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 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 每更为一时辰, 即现在的两小时, 19 点为定更, 21 点为二更, 23 点为三更,1 点为四更,3 点为五更,5 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 后敲钟, 提醒人们进入睡眠, 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 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 18 响,再慢击 18 响,共击 6 次,共 108 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2001 年岁末的午夜 11 时 57 分, 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 25 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 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 鼓声持续 3 分钟,到 2002 年元旦 0 时结束。鼓楼从 2002 年元旦起, 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 15 分钟。钟鼓楼体现了中国古代完善的政策和人性化的制度。雄伟壮丽的钟鼓楼不但美观, 还能按时提醒大家早睡早起。也体现了我国古人对时间的遵守以及珍惜。让我不禁想起了文嘉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 但它还是无时不刻的提醒着人们, 时间的重要。每到年节, 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是京城著名的景观之一。天坛天坛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 1420 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 273 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1961 年, 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