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孙以川:筹谋“大农业” 2014 年 01月 22日 11:20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或是解决传统农业耕地数量、粮食质量和农业效益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农业成就,无疑是利用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 的人口。但随着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中国农业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耕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如何更高质量地解决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中国的农产品竞争实力, 均是中国农业迫在眉睫的难题。传统农业掣肘在北京华夏九州农业科技研究院院长孙以川眼中,这些问题变得更为具化和细致:专家估计每年增加 80— 100 亿公斤粮食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每年有约 250 亿立方米的水因受污染而不能使用,农业用水受到工业废水、城市居民用水污染以及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对农产品的品质影响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可见,耕地数量、粮食质量和农业效益,都面临着挑战。“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解决传统农业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孙以川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是按照系统科学理论,遵照生态学基本原理,以追求最佳循环经济效果为目的,以太阳光、生物质、风、地热、空气、液体内能等为能源,创新热能快速生成与循环方式,利用生物、水和大气,通过农、林、草、菌、药、畜、禽、鱼加上工贸等途径,创造性地将种植、养殖和小生物技术与现代成熟的制造、新材料、能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种技术相结合,为所选择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营造最佳的工厂化生长环境,形成新的内外循环相结合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方式,即开创“大农业生产”,进而形成新型综合高效农业、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和海产业。工业化现代农业立体农业生产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空间, 为动植物创造立体组合式生产微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生物链关系,将物质循环利用至接近零排放,进行高效动植物生产;能够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创新热能快速生成与循环方式,有效地解决能源问题;能够从源头开始将生产过程置于标准化的有机、无污染、生态化处理控制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和其它有害物质,保证生产安全、绿色、营养、健康的农产品。大农业遐想孙以川院长介绍,概念上而言,“大农业”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效合一,将一切能够为人类发展提供资源的环节调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钱学森就曾与战略学家、海洋经济学家张海峰先生探讨过大农业的观点。在探讨中,已经部分明确了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等思路与观点。而以孙以川和大农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这些“大农业”实践者,则是将“大农业”畅想予以推进的中坚力量。具体而言,工业化现代农业工厂主要由智能式能量守恒多系统耦合温室,能量生成与循环系统,智能式水能气一体化系统,植物、小生物生长立体组合生长平台系统,动物、小动物生长立体组合生长平台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物流搬运系统,深加工系统,新型营养液生产系统, 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系统,预警追溯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等组成。从革新角度来讲,它改变了传统农业受时间空间制约的基本特征, 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循环生产,实现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大大规避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在生产设计上实现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