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1 页
古建筑中木结构的修缮
修缮是古建筑保护的中心环节,这里只介绍木结构的修缮。
1、木结构修缮原则
我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劣化。加之对一些建筑的保管使用不当,更加速了这一劣化的进程。一些人为的社会因素,也会给古建筑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因此,我国古建筑面临巨大的维修任务。
关于古建筑的维修,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古建筑“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做到下述几点:
有统一规定的,一定要按照统一规定做;没有同意规定的,要按当地常见的做法做。
若建筑物没有被修缮过的记录,在修缮中应尊重和保持原状,不能改动;若建筑物经后人修缮改变了原有传统做法和制式,重修时要尽可能地予以纠正,以使其符合原状。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古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手法和风格,维修时要尊重当地技术传统和建筑物的时代特色。
2、木结构修缮的新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古建筑维修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必将日益深人和广泛。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3 页
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射线、超声波和激光等,对大木结构做无损探伤,已能精确地测定构建损害的部位、大小和损害程度等。用X射线照相技术甚至可以确定某些木质害虫的种类。一些物理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木结构和木质文物的杀菌和杀虫。
高分子材料用于腐朽和虫蛀木结构的加固,国外早在19世纪末已实验性地做了大量工作,至20世纪20年代,已开始被广泛应用。而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正式用于实践。实践证明,用高分子材料加固木结构,省时、省力、节约开支,加固后强度高于原来木材强度,而且加固部位还具有防腐、防蛀的效果,在古建筑维修和木质文物保护中值得推广。
木材的化学防腐处理是古建筑维修面临的更加迫切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没有做专门的化学防腐处理。工代工匠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特殊的通风防潮措施,特别是选用了耐腐、耐蛀的树种,使得有些建筑物虽历千年而不腐,但毕竟木材的腐朽和虫蛀以及物理化学损害,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同时,我国现在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用于古建筑的可供选择的耐腐树种已经不多,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不耐腐的白松和红松。因此,维修中化学防腐处理便被提到了绝对不容忽视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园林内,作为旅游景点,新建了一批仿古建筑,由于使用了不耐腐的树种,有的甚至使用了含有大量幼龄材的进口速生树种,在没有做任何防腐处理,且含水率过高(有的高达40%以上)的情况下做了油饰,使得这样一些建筑物在建成后3-5年内陆续发生了严重的腐朽,有些甚至已成危房。
目前,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处理已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1993年竣工的、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以及稍后的塔尔寺维修工程,都运用了现代化的化学防腐处理。北京市园林局下属的颐和园和地坛公园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