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单元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1)
教学内容:第1、2页的内容, “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复习铺垫。
看图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探索新知。
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在小组里分一分,说一说。
1、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人,还剩( )枝。
每人分4枝、5枝、6枝呢?
2、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记录员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看图说说这6个圆片是怎么分的?小组讨论并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后,提问:这两道算式各表示把6个圆片按什么要求进行平均分的?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可以正好分完,但有时却不能正好分完。后一种情况应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1、指名读一读,提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道题是让我们把10枝铅笔平均分,而不是任意分?追问:“每人分得同样多”,是指可以按每人几枝来平均分?(明确:可以按每人1枝、2枝…把10枝铅笔平均分。)
2、出示表格,提问:你能看懂表格的意思吗?根据表中数据,你知道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10枝铅笔有没有全部分完?(提出要求:用10根小棒代替10枝铅笔,按要求在小组内分一分,再把
3、全班交流。
活动三:初步应用。
1、把分铅笔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读一读。
分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在表中。)小组操作,教师巡视并相机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及时记录。
3、提问:你能对照表中的数据再具体说说每次分的过程和结果吗?其中,平均分后正好分完的是哪几次?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又是哪几次?
4、指出:像这些“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例如“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这种情况写成算式就是(板书算式),这样的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算式中的“1”叫做余数。(结合上述说明板书课题)追问:算式中的除数3和商3各表示什么意思,余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