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各位同学:
到上一讲为止,二十五方便都讲完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禅定的方便法。因为永嘉大师早年学习天台宗,所以我们今天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天台的修止法门。在止观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先修止,然后再修观。对于四禅八定的这种体会和要求,永嘉大师的禅宗集里有详细介绍,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那里,这是一个定的要门。禅定法门中,我们想发定心的时候:静细心中,善巧运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证深禅定,故名方便。禅定的方便法,就是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这个非常微细的心念要善巧应用。善巧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运作起来,这种运作带有主观、能动的力量,让自己的心处在非常自如的状态,变得肯听话。我们平常烦恼太多,就是因为心不听话,让世俗的价值观念,左右着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所以经常事与愿违。比如上台演讲,不断告诉自己:心要稳定,不着急、不混乱,结果一上去,双腿发抖,说话结巴,心太紧张了。所以这个心有时候是很不听话,它随着外境变化的。修禅定的真正目的,是善巧的运用这颗心,在任何一种状态下,恰到好处的去把握它,让它主动的动起来,主动的静下来。
无论我们入禅定也好,不入禅定也好,这颗心都不能产生厌离自己的情绪。想入禅定,肯定有一个入定出定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也要恰到好处的去把握。学习禅定法门,入定了就高兴,出了禅定就痛苦,这个想法不对。要知道这颗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这才是正常的心。
现在我们简单的介绍两种方便方法。第一个是止门的不同,第二个是修止的方法。关于止门有两种:一种是从行为上来说,就是修禅定的方法;第二是从义理上来说,佛法的修止观、修禅定不只是告诉我们修一些气功、气感之类的反应,它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增长智慧,回归到生命的真相,然后这一切附带功德都会产生。
关于行门,主要是三种止。学过天台止观法门的人都很清楚,第一种是系缘止。系,是动词,缘,是名词,就是外缘。把外缘的一个境界固定下来,让心捆绑在这个境界中,停在那里不动,这个叫系缘止。第二种是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到处奔逸,我们通过一种觉照的力量,把奔逸的猴子制伏。我们的心像一个平面图,有很多千头万绪,就像电脑桌面上的几个洞,鼠标随时点击哪个洞,就会冒出来一个东西来,而我们智慧的觉照就像一个锤子,它冒出来了你就把它敲下去,强制性的告诉它:停止在那里不要动,这就是制心止的方法。这个方法初步是有用的。第三种叫体真止。理解体真止是需要一些教理基础的,这个真,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我们生命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这个心,是一种散乱、无序、苦乐纷呈的状态,通过体真止的修行,我们可以理解并懂得真心本来是不动的,然后用心去体会这种不动的感觉。这个体真止不是已证到真心,只是去体会真心的某种状态。比如我们要学会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看着星星出来的时候数着星星,哪个星星在哪个位置、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但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看不到真的天空又怎么办?那我们就躺在房间里看天花板,在天花板上先给它画好各个部位的星星,就象画星球图一样,然后开始数,看看都数好了,有机会再到院子里一对照就对上了。所以体真止凡夫也可以修,只是需要闻思经教的智慧,先要听懂什么是真。(后面会详细讲)这三个是在行为上修止的法门。
从理论上说也是三个方面:第一是随缘止,第二是入定止,第三是真性止。随缘止是系心止在行为上的一个理论支持。缘是外境,随是随便。随便找一个外境,把心停在那里,让心平静下来,就这么简单。除了佛法以外,气功、道教也有专注的对象。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应,修事业,行部和瑜珈部,特别是修瑜珈部的时候,心要非常专注,包括对上师形象的各种观照,需要很强大的力量。《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净土法门观像念佛,也同样要把心专注在某个境界上,比如专注观想太阳落山时,像一个大圆鼓,很圆满、亮丽、鲜红,这样观想自然会把世间的痛苦消灭掉,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整个身心专注在这种心态里,就进入禅定了。专注观想早上升起的太阳红红的、圆圆的,这一生会得到大智慧,大解脱以及很大的世间福报。还有一些,比如专注自己脑后面的一片虚空,并找到一片空间点,然后观想,注目那里的虚空,或把心停驻在这个虚空等等很多方法,都是系缘止的修行方法。
入定止,刚才说的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了,不再奔逸、不再捣乱,心自然就容易进入这种不昏沉、不虚浮的入定止状态。
真性止是我们修体真止的整个理论支持。释迦佛开悟时说的道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也就是大乘佛法讲的清净法身佛。小乘佛法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