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廊坊名胜古迹.doc

格式:doc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廊坊名胜古迹.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廊坊名胜古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永定河金沙故道永定河,俗称浑河、不定河。上游发源于山西省阳高、宁武两县,经张家口、北京、廊坊、天津地区东入渤海。此河含沙多、流量大,多次泛滥改道。 1870 — 1956 年, 决口改道 65 次; 1698 — 1772 年改道 6次。使京南、霸北、涿东、武西数百里内, 皆为故道, 河水任意游荡, 固安、永清、廊坊最甚。据载, 清嘉庆 41 年,“暴雨数日, 洪水决堤,怒涛奔流,吼雷战马,城即沼,民即急矣, ”此次水患,固安城南的吉城被淹没。现今地面 2 米以下尚可见到当时锅台和土坑。进入二十世纪后, 特大洪水有 3年, 解放后特大洪水有 2年, 一般洪水有4年。原安次县城关北明代刘尚书丈余墓碑仅余 1米。为治理水患, 清朝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固安县南房上村于成龙墓]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清顺治十年( 1653 年)移居固安县南房上村。康熙年间授通州知州,曾任直隶巡抚、河道总督,奉旨修治永定河。康熙三十八年九月以病乞假,三十九年( 1700 年)三月卒。墓中碑刻铭文为康熙皇帝御笔,后有不少学士拓临。“文革”期间,墓地遭严重破坏,现仅存汉白玉石碑、石像生等遗迹。[ 回龙亭碑] 位于安次区朱官屯村东, 石碑阳面文字尚完整, 内容主要是颂扬乾隆南巡路过永定河及拨款疏浚河道的功德, 并记载了康熙三十年( 1698 年) 至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年) 间永定河六次改道的水文资料。侧面有乾隆御笔题诗一首。在永清县泥安村至曹家务一带, 可以看见 194 7 年以前的永定河古道, 为高出地面数米的指状缓岗。吕端故里吕端( 935 — 1000 ) ,北宋大臣,幽州安次(今廊坊市广阳区)人。父吕琦,后晋兵部侍郎,以荫补官。至道元年( 995 年) ,继吕蒙正为相, 太宗赞他“大事不糊涂”。他告老退居乡间, 死后安葬在龙河之滨的古县村西北,据说只有一部《论语》陪葬。永清县大辛阁辽代石塔大辛阁石塔素称京南白塔, 现高 6米, 为八角密檐式实心塔, 汉白玉质。由座、身、檐等组成, 塔刹已缺失, 后当地农民自发重建。清代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永清县西北十五里辛窖村龙泉寺有白塔,”即此。塔身第一层塔檐雕斗拱状,武士浮土像。往上 13 层,各层均有角风铃孔。全塔立于莲花座基上。塔顶、塔身和塔座皆为单独石雕, 由榫相接而成。此塔与北京房山区云居寺内辽代石塔形制极为相似, 为辽代寺院的附属物。传说在宋辽交战时, 此塔下有井, 通地道供饮水, 连接岔口村的隆兴寺,寺为地道入口,用于遁兵、隐兵。永清县元代史天泽家族墓史天泽, 元代永清县韩侯乡兴隆里人, 历经元太祖、太宗、宪宗时期。“位兼将相,望重四朝。”他是元代首位汉人丞相。 1985 年在永清县大辛阁镇张四营村发现《本朝故北京六部尚书史公神道碑铭并序》《义州节度使行北京路兵马都元帅史公神道之碑》《史氏庆源之碑》共 3 座。碑文记述了史氏家族的世系渊源,史秉直、史进道及史天泽等子孙的名字、官职、婚姻等情况,对研究元初历史、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有重要价值。清《顺天符志》:“史氏墓在县南二十五里, 广袤一顷余, 冢坟百数。”结合所发现的碑碣可知, 张四营村为元代史氏家族墓地, 也是廊坊地区目前发现的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宦墓地。因永定河淤积,墓地被掩埋于现地表下。《史氏庆源之碑》现暴露地表部分高 45 厘米,宽 93 厘米,厚 26 厘米, 碑首四龙交蟠, 其余两碑仅见残损的碑首。永清县宋辽砖砌地道“引马洞, 杨延郎所穿, 始自(霸) 州城中, 通雄县。”“六郎洞在东关, 古传通数十里。”根据民间传说, 1988 — 1992 年, 永清县政府和廊坊市文物管理所等有关部门对永清县境内的地道分布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查。经初步调查与发掘,发现战道覆盖面积约 300 平方公里,分布于南关、瓦房辛庄、右奕营、蔡家营、乔街、西镇、戴小营、北孟、龙虎庄、乔靳各庄、白垡等 11 个村庄, 其中 5 个村内共挖出洞体 173 米。永清古战道规模宏大、分布面广、布局严密。它以南关为起点, 呈两条主线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 分别指向信安( 淤口关) 和霸州(益津关) ;分布点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洞体结构复杂,深度上呈浅、中、深三层立体结构, 宽窄不一, 高矮各异, 直角转弯, 走无定向。既有翻板、夹壁墙、掩体、闸门等军事设施, 又有气孔、置灯台、土炕等生活设施。墙砖规格均为 30 × 16 ×8 厘米的巨型青砖。专家考证认为, 永清古战道为宋辽时期宋军“藏兵囤粮”的防御性军事工程。永清古战道不仅是我国战争史上的重大发现, 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堪称一大奇观,被称为“地下长城”。永清、霸州一带广泛流传着杨家将的故事, 如穆桂英大破***阵(永清老君堂)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霸州、雄县、信安) ,草桥出击、水中渡兵、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