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贵州畲族文化综述——兼谈保护畲族传统文化初步设想徐飞陈乐基贵州省畲族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全省畲族人口据 1996 年统计。共有 41524 人。其中,麻江分布最多,有 32358 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 16. 66 %,分布在全县 9 个乡镇:杏山镇有 12216 人,碧波乡有 5844 人, 贤昌布依族乡有 3547 人, 谷峒镇有 3354 人, 宣威镇有 3058 人, 下司镇有 1602 人, 坝芒基布依族乡 1368 人,龙山乡 1274 人,景阳布依族乡 103 人。凯里市有畲族 1596 人,主要分布在炉山镇的六个鸡、角冲两个行政村。都匀市有畲族 2979 人,主要分布在杨柳街镇谷江片区,沙包堡镇摆楠片区以及洛邦镇的义红等地。福泉市有畲族 4583 人,主要分布在马场坪、凤山、兴隆、黎山四个乡镇、其中马场坪镇有 2088 人,风山镇 1098 人,兴隆镇 104 1 人,黎山乡 356 人。一、畲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及特点(一) 族源和语言贵州省畲族在 1996 年6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认定前,称之为“东家”。“东家”这一名称,是当地汉人对贵州畲族的称呼,认为畲族是由“东边”来的,故有“东家”名。其自称“哈萌”。“哈”意为“客”,“萌”意为“人”,也就是说畲族是“客人”。相邻民族中, 瑶族称畲族为“哈朵”, 苗族称之为“嘎斗”, 仫佬族称之为“喏哈”, 布依族称乏为“迥哈”。明清时的一些贵州地方史志又称之为“东苗”、“佟苗”。贵州省畲族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其各姓氏的族谱和碑文记载以及民族成分认定前的考证, 其先祖入黔前, 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间, 或奉旨征、讨、迁徙, 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畲族入黔时, 首先落居于贵定平伐一带。在明代, 主要散居在今贵。阳、开阳、修文、长顺、贵定、清镇、龙里、都匀、福泉、荔波、麻江、凯里、施秉、镇远、石阡等 lO 多个县。历史上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一部分畲族人被迫融台于其他民族, 造成人数减少。后来, 余下的畲族人居住的区域, 以麻扛县为中心及其临近凯里炉山的干坝、六个鸡、角冲以及福泉、都匀等县(市) 的部分地区, 连成一个较为广阔,有着共同语言及风俗习惯的共同区域。贵州畲族虽在数百年前辗转千里来到贵州, 但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据 1982 年贵州省民族识别办公室语言组对畲族语言的调查,贵州畲族虽没有文字,但在其聚居的乡镇, 男女老幼都说畲语, 散居的畲族在社交活动中基本上用汉语。畲族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 畲族语与汉语比较, 音节分类、性质分类、结构分类基本相同, 但语法和语义有很大差别。(二) 家庭载: “东苗有族无姓。”畲族以前有予父连名的习俗。清嘉庆年间( 公元 l796 ~ 1820 年) 始用汉姓,编排字辈,子父连名的习俗才逐渐废除。现贵州省畲族主要有潘、蓝、雷、金、王、吴、罗、杨、陶、宋、赵、田、李、陆、文、黄、江、葛等姓氏。贵州畲族家庭组成太都是以父母子女的一夫一妻制的父系核心家庭, 它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女子婚后从夫居, 所生孩子从父姓, 兄弟结了婚, 有了子女, 大都另立门户。三代同堂多为独子,或是兄弟分了家,父母同幼子居住。畲族大都以血缘聚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