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18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研究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8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w8888u 2011/12/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8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研究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编者按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是由(2005)中细致分析调查而形成报告,虽然对于今天,从时限上说:似乎成为过去时,但就其研究的实质,依然是我们每一位社会工作者所关注。期望对您的工作有所启示。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研究报告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研究背景
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和有效戒除网络成瘾,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5年暑假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一次全面、深入的青少年网瘾调查行动。
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实施,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青少年网瘾现状,掌握青少年网瘾比例在地区、年龄、职业和性别上的分布情况。
(2)通过对不同上网目的、网民分类(非网瘾、网瘾倾向、轻度网瘾、中度网瘾、中度网瘾)的交叉对比分析,探索上网成瘾与网上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就本次调查的结果,从各自的角度剖析问题、提出建议,从而达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入了解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目的。
调查实施方法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5年6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操作程序,在征求专家意见之后设计调查问卷,并于7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之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最终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式问卷的非随机调查。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面访为主,网络调查为辅。
实地调查的范围为除西藏以外中国大陆26个省(自治区)的省会城市(除5省外:黑龙江,齐齐哈尔;四川,广安;安徽,安庆;广东,潮州;辽宁,大连)和4个直辖市。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5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23,%(每省平均500份)。
网络调查通过中青网、人民网和搜狐网三家网站进行,回收有效问卷7519份(中青网649份、人民网3911份,搜狐网2959份)。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到三大类共五个指标。分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网瘾程度与网瘾倾向;(3)其他相关指标――上网目的特征与网上活动丰富性。其中,我们将上网目的特征分为娱乐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两大类。
核心指标:网瘾
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按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征:(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在这七个标准和研究所遵循的“网瘾”定义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在多方征求专家意见之后设计了相应的问卷。
虽然金伯利·扬博士很早就对“网瘾”概念进行过界定,并且在网瘾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并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青少年网瘾状况的研究依据。因此,根据专家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多次深入探讨,制定了如下网瘾评判标准:
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9题)。
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